解放初,共和國從國民黨政府手中接管的北京可謂滿目瘡痍。109平方公裏的北京市區範圍內沒有一條貫通全城的東西方向和南北方向的交通幹道。全城隻有鋪裝道路215公裏,而無鋪裝狹小胡同卻多達3000多條,總長約70公裏。在最初的日子裏,新政權和剛接到手的舊北京相安無事。這是一段溫馨而平和的日子,剛剛翻身解放當家做主的北京人,仍然是和著往日生活的悠然節拍。若出外做事,或者步行,或者三輪車,或者有軌電車,或者公共汽車。那時的北京市80%的城市戶口集中在舊城區,人口密度達2.3萬人平方公裏。應該說,人還不算太多,共和國婦女的生育高峰期還沒有到來,街上還行走牛馬、大車、三輪車、少量的私人小臥車和公交車,而道路並不顯得擁擠,清清爽爽的。尤其是西直門到海澱的那條馬路,雖然是黃土沙石,雖然是彎曲有致,但單看夾路那高達數丈的垂柳,一棵挨著一棵,每當夏濃或者秋深,滿目柳絲飄拂,滿耳蟬鳴蟲唱。真是文人騷客刻意追尋的意境全鋪在這條沙石土路上了。京城內還有一條美麗可人的路,那就是經北海穿過皇城的路。過去皇城未拆,從東向西繞過後城。自打通後,便可向晚踏夢,或雇一人力車,或踏一單車(那時自行車可是奢侈品),就著將了未了的霞色,掠過皇城那些金鼇玉棟,閃過那些玉欄瓊閣,抬頭望空,就真見一輪圓月冰清玉潔水淋淋地掛在城郭之上了。再低頭看那橋下的汩汩逝水,便生出了讓人心疼的美感。關於路的美學,關於一條路會生出這麼多美麗的感受,大概也隻有中國的馬路才獨有吧!
馬路的稱謂始於清代。清人將皇家官路稱之為官大馬路。百姓無忌,幹脆將官字去掉,便稱之為馬路。各省內部州縣之間的通道稱為大路。大路朝天,各走半邊的說法大約正是從清代流傳開來的。清代官馬大路,即國家級官路,以北京為中心,在京城東華門外設皇華驛,作為全國交通的總樞紐向全國各省輻射。
關於馬路,有許多趣聞。鮮為人知的是秦始皇曾經修建過一條世界上最早、最寬、當時也是最長的超級馬路——秦直道。秦直道是秦始皇為快速集結調動軍隊和運輸糧餉而修建的。它全長900公裏,北起內蒙古包頭市,南至陝西淳化,橫穿陝甘兩省14個縣。該馬路最寬處竟達164米,可供40部大車和100架馬車並排而行。像這等寬的馬路,直到今天,仍可以說是世界之最。這條超級馬路是秦始皇三十五年令大將蒙恬主持修建的,花費了四年的時間,動用了20萬民工。
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年,修建道路橋梁的投資極少,偌大的北京市才動用了2萬元。十年之後,也就是1959年,為了和十大建築匹配,才修建了東西長安街。現在的北京市政設計研究院總工程師楊琪那時才23歲,他親自參加了設計長安街的光榮任務。記得當年他參加了北京市建設社會主義積極分子代表大會,周總理把他們都請到了人民大會堂,為參加十大建築的勞動者們敬酒,那時、張百發都在場。第二個五年計劃期間,道路橋梁的投資總額為7809萬元,占基本建設總投資的1.38%。以後各個時期的投資比例,除恢複時期及六五時期外,都在2%以下,平均值為1.4%左右。
而國外發達國家的城市交通建設投資與城市基建總投資額的比例均在10%—15%左右。
當時,北京修建惟一的橫貫東西的長安大街的重要目的不是為發展經濟,而是為禮儀、為政治,當時流行的說法是:這是項光榮的政治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