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1 / 2)

市政府門前有個人民廣場,前些年有人圈了圍牆,在裏邊做起生意。現在把圍牆扒了,辟為公園,還給人民一片綠樹紅花。在那小橋流水亭台樓榭間,久違了的步步高的優美笛聲又從其間飄了出來,就像有了林,小鳥才會啁啾,有了河流,魚兒才能歡暢。人在鋼筋水泥的叢林裏憋悶著,眼睛看不到藍天,鼻子嗅不到花香,耳朵聽不到流動的水聲,精神和心理都會受到壓抑。現在公園新開,等於還給老百姓一雙明亮的眼睛,一個完整的感覺。老百姓無不拍手稱快。

天河區在一年一小變中舍得花力氣。市裏原定給它們拆除違章建築任務23萬平方米,它們自行加壓,一下子擴展為92萬平方米,大四倍。據該區宣傳部長李大賢和張區長說,所謂不換腦袋就換位、不換思想就換人就是首先從這個區喊出來的。小變初始,一個城管辦主任因為不理解小變的意義,動作遲緩,按兵不動,很快就被撤換了。天河區區委一班人統一思想,認為這是天賜良機,雖然天河過去總是風生水起,挺立潮頭,但向城市化轉變過程中,它有許多因襲的重負。因為天河過去多是郊區,以農民成分居多。這些年城市迅速擴展,天河農民被這個潮汐裹挾而去,成了城市的新居民,但一些生活習性又被搬進了城裏,所謂亂攤亂建違章建築等現象更為嚴重。因此,區黨委決定借市省裏來的東風強力整治一番,以保持過去的光榮。天河區小變辦創造了類似足球比賽使用的白、黃、紅牌那樣的限期整改製度,先給兩違單位發去白色通知書,然後再組織檢查,根據情況再發黃牌和紅牌處罰。僅拆遷一項,天河區就投入5000萬元。

天河區另一個大動作是殯葬改革,因該區過去多是農村,村村有墓地,家家有祖墳,各樣的墓地逶迤全區,既難管理,又很煞風景。天河區小變辦決定所有墳墓全部搬遷,建立一個新的紀念公園,園內華屋美廈,雕梁畫棟,將祖先的骨灰好生蓄之,家家供奉,既移風易俗,又兼顧了中華民族崇尚祖先的傳統。公園裏廣植鬆柏,遍栽名花,極盡美化綠化之事,又使公園成了閑暇休息的好去處。據說,僅種樹一項,就花了2500萬。小變以來,天河區還投資兩個多億修了5條路,緩解了交通,綠化了馬路兩旁。現在全區人均綠化麵積19平方米。當下天河區正在實施綠色走廊戰略,他們要把全區的主要道路、七條河流、公園全部用綠色連接起來,讓人一年四季都覺得是在春天裏走,在畫中遊。

一年之後,廣州市委書記黃華華在省委、省政府檢查驗收廣州市一年—小變的工作現場會上用質樸的話語彙報了一年來的工作。

他說,廣州市的城市環境麵貌發生了明顯的改觀,歸納起來有六句話——

一是市容整潔了;二是天空變藍了:三是大地變綠了;四是道路變寬了;五是小區變美了;六是城市變亮了。黃華華的總結,廣州人非常滿意。驗收之日,廣州市組織了300名在職副局長的幹部、900多名離退休幹部,包括全國政協副主席葉選平等,以及廣州市民代表都精心地圍著廣州看了個透。看完之後,他們也說了許多好話,廣州市文明辦的劉宛子主任將這些話概括成兩句:

小變成果大,廣州真變了……

同樣是拆城,河南省會城市鄭州的故事就帶有傳奇色彩了。

鄭州市金水大道東側,距省委、省軍區不遠,有一條很著名的食街日白吃一條街。何謂白吃,說起來話長。

鄭州市原是個飲食業不發達的城市。那時能值得星期天、節假日去美餐一頓的也隻有二七塔下的德記羊肉燴麵館。德記燴麵館來自陝西,記得那燴麵館的標牌前還有陝西二字。那羊肉燴麵據說是老湯燉煨,味道鮮美醇厚。那麵也有特點,長可盈尺,寬可半寸,嚼起來筋道得很。在二三十年前可謂鄭州一道著名美食,門前排隊者終日不絕。再就是離燴麵館不遠的德化街上的道口燒雞和西華逍遙鎮上的糊辣湯,這些就是當時鄭州的飲食代表作。至於說如李準在《黃河東流去》裏所寫的豫菜係列離尋常百姓甚遠,人們已把它們淡忘多年了。給鄭州飲食業帶來革命性變化的是十年前爆發的鄭州商戰。商戰的中心就在二七塔周圍,東有亞細亞、北有商城。那個當年的陝西德記燴麵館如今已被華聯商廈所取代。大概此地真如某些人所說的乃風水寶地也,華聯商廈在此隆起之後,果然不同凡響,競和亞細亞、商城分庭抗禮,唱起了二七廣場的三國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