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序1(3 / 3)

三、遺產與創意

應坦桑尼亞國家旅遊局長PeterMwengou邀請,2007年5至6月我赴坦桑尼亞全麵考察了它的旅遊業,包括旅遊資源、基礎設施、服務管理與旅遊教育。尤其重點考察了坦桑尼亞的自然與文化遺產:包括世界第八奇跡塞倫蓋蒂(Serengeti)大草原、恩格羅恩格羅(Ngorongoro)火山口、非洲最高峰乞力馬紮羅山、東非大裂穀奧德威古人類遺址、瑪雅拉湖、梅魯火山、馬塞人村落、桑給巴爾等世界著名旅遊勝地,見證了成千上萬角馬、野牛、斑馬、羚羊等動物大遷徙,參觀了中坦友誼的見證—坦讚鐵路(TAZARA)。乘小飛機、越野車真正體驗了草原獵遊(Safari)的驚險與刺激,也是第一次同大量的隻有在《國家地理》、《大發現》、《動物世界》等電視節目上才見到的同大量大型草原動物零距離。我確實為這些世界遺產所感動,也深知遺產是旅遊發展最重要基礎。

曆史很重要(Historymatters)!這在旅遊界形成共識。2007年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Ulysses傑出學術貢獻獎就是授予了遺產旅遊專家法國Sorbonne大學傲慢的BernardMorucci教授,可見遺產旅遊已經成為顯學。開發與保護、繼承與發展是遺產旅遊永恒的話題。多樣性、真實性與完整性準則仍然處於遺產旅遊的核心地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與世界旅遊組織(UNWTO)一再強調保護優先於旅遊(Conservationprecedestourism)以及尋找平衡(Findingabalance)是遺產旅遊發展的基本原則。當人們歡呼把徽州地區改名為黃山市帶來的經濟效應時,自然不清楚這是對徽文化的蔑視與踐踏。我曾經提出遺產旅遊可持續發展的ASES模型,即以真實的遺產(Authenticheritage)為基礎,進行舞台化包裝(Stagedpackage),塑造遊客體驗(Experience),從而實現可持續發展(Sustainability)。在遺產保護上,主張地格是保護的核心;在保護方式上,我和李飛提出了生態博物館、文化大舞台與景觀嘉年華模式。對於遺產我們要盡可能多“延年益壽”少“返老還童”。

中國的遺產旅遊承受了過多的指責,如果旅遊局加強與UNESCO,ICOMOS,IUCN等國際組織合作,以及同國內的教育、文化、建設、宗教與環境等部門合作,完全可以樹立世界遺產旅遊的典範。與人們的指責相反,旅遊完全可以成為遺產保護的主力軍。

旅遊的基礎一方麵是基於遺產,另一方麵是創意。目前越來越多的是兩者的融合,在遺產的背景中創意,如印象劉三姐、印象麗江、印象西湖、大雁塔北廣場、什刹海、德夯、,都是在遺產的大舞台上嫁接創意文化。碧峰峽是在風景名勝區這個遺產上嫁接了野生動物園,漠河縣旅遊局的常彬局長,在中國的北極締造了極富創意的“中國四極論壇”,葉文智在鳳凰古城嫁接了一係列文化節事活動。但是當香港、上海在大力引進迪斯尼、環球片場之時,如果北京也緊隨其後充當文化引進的老二老三將是件丟人的事。作為首都時刻要把文化主權放在心中。我們不但要傳承過去,還要把今天的故事留下遺產給與後人。我們不但要把別人的故事講給我們本國人聽,更要給外國人講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