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雍正皇帝的泰陵:金頭之謎(1 / 3)

挖掘就這樣被停止了,挖開的坑被複原。“百年金頭之謎”沒能解開,許多人都很掃興,但絕大多數人,還是得到了莫大慰藉。因為泰陵的確沒有被盜過。

清朝的墓葬分東陵和西陵,東陵在河北遵化,西陵在保定易縣。東陵裏的康熙、乾隆、慈禧等主要墓葬都多次被盜墓者光臨過,雖然西陵的諸墓葬保存都較為完好,但總有破壞的。可泰陵曾多次麵臨危險都化險為夷。據說,當年孫殿英在東陵書寫“大盜”曆史的時候,清西陵被日本人所占據,由於雍正信佛,日本人也信佛,侵略者出乎意料地對雍正墓留了情,長時間占據也沒有對泰陵動什麼心思。相比之下,孫殿英真是豬狗不如。

遷陵之謎

泰陵是清朝入關後第三代皇帝雍正的陵墓,也是清西陵中建築最早,規模最大,體係最完整的一座帝陵,它坐落在永寧山下。整個陵寢分前後兩個部分,前部分是門、坊、碑、亭,後部分主要是殿宇和地下宮殿。但是,我們先不要看這些宏偉建築,我們應該問的一個問題是:清王朝入關定都北京後,已在遵化縣馬蘭峪開辟了清東陵,為什麼雍正不隨祖父順治,父親康熙葬在清東陵,而卻另選陵址,在易縣新開辟清西陵呢?

對此真可謂是眾說紛紜,一種說法認為雍正改詔篡位,如果葬於康熙的景陵旁,會發慌。這種說法的依據是,康熙遺詔裏說:“傳位十四阿哥胤禎。”而雍正同黨理藩院尚書隆科多把“十”改為“於”,使遺詔變成了“傳位於四阿哥。”於是,當時是四阿哥的雍正就成了皇帝。

但眾所周知,這種說法沒有曆史根據。首先是清代詔書都以滿文、漢文和滿漢兼有三種文字書寫。漢文可把“十”改為“於”,而滿文就不能。另外,但凡對中國古文字有常識的人就知道,“於”在古代是寫作“於”的。康熙和他的走狗們不可能那麼超前,在遺詔中用了幾百年後才出現的漢字。

另一種說法認為雍正好大喜功,殺戮成性,居功自傲,另辟陵區以突出自己。但這是他自己的內心活動,無據可查。所以,即使我們這樣認為和不這樣認為與雍正遷陵都沒有太大的意義。

那麼,雍正遷陵的真正原因是什麼呢?

事情還要從雍正四年九月說起,這一年,雍正派出怡親王允祥和文淵閣大學士張廷玉會同工部辦理從有關省份采辦萬年吉地楠木事宜,動用正項錢糧,並指示如果楠木實在難買,鬆木亦可。但有點頭腦的人都知道雍正這是要建造自己的陵墓了,第二年閏三月初十日,雍正就命總兵官李楠、欽天監監正明圖帶領精通風水之術的官員人等到遵化昌瑞山一帶孝陵、景陵附近相度萬年吉地,同時行知專司看護陵寢的馬蘭口總兵官協辦此事。

這些人運用平生所學,又經過踏勘研究,最後向雍正奏報孝陵、景陵附近沒有理想的上吉佳壤,無可營建之處。雍正很著急,急忙又派怡親王允祥等在遵化境內的其他地方卜擇,該年四月,允祥出乎意料地發現遵化州城東北約四十裏的九鳳朝陽山風水十分。他跟雍正說了這件事,雍正批示:“將此所奏之地交與欽天監備記檔案並行文該地方官不時巡查防護,禁止伐木挖掘及諸所毀礙之事。田地仍許照常播種,毋得攔阻,有妨農業。”

三個月後,九鳳朝陽山就被正式確定為萬年吉地。清政府這個機器開始了運作,采辦木植、灰斤、磚塊等建陵材料的事項同時進行。在此過程中,雍正一再諭令各地督撫官員“動用正項采買,不許克。恐地方官員陽奉陰違,仍有擾累民間之事,應再行申飭。凡屬需用各項物料俱著該督撫動用正項錢糧,遴選賢員采買,按時價照數給予,不許分毫扣克,務令小民均得利益,自然欣然樂從。”

可到了雍正七年下半年時,問題出現了。施工人員在九鳳朝陽山破土興工時竟發現穴中之土含有沙石。穴即陵之穴位,將來地宮金井之位。營建陵寢開工破土之前要先確定穴位。破土時先從穴位開刨。對於穴中之土要求極嚴,要求土質純潔,顏色純正,土層深厚。穴中之土含有沙石乃建陵之大忌。

雍正不幹了,他雖然不是非常迷信,但對風水一說卻是極度地相信。他讓精通風水的大臣對九鳳朝陽山吉地再次詳加相度,風水先生忽然又報告回來更不好的一件事:九鳳朝陽山規模雖大但形局未全。最後,風水先生肯定地點頭說,此地絕不可用。

雍正就傳諭:“此地近依孝陵、景陵,與膚初意相合,及精通堪輿之人再加相度,以為規模雖大,而形局末全,穴中之士又帶砂石,實不可用。”廢棄九鳳朝陽山吉地,另擇他處。風水先生們倒黴了,因為這次重新相度萬年吉地,範圍之廣讓他們痛不欲生。經過一年多的勘察和篩選,最後認為易縣泰寧山下的太平峪這個地方最為理想。

相度大臣在給皇帝的奏折中說:“相度得易州境內泰寧山太平峪萬年吉地實乾坤聚秀之區,為陰陽和會之所,龍、穴、砂、水無美不收,形勢、理氣諸吉鹹備。”雍正皇帝得知後傳諭:“但於孝陵、景陵相去數百裏,且與古帝製典禮有無末合之處,著大學士九卿詳悉會議,具奏。”

大學士和九卿查閱史料,列舉禹、漢、唐等朝帝王遠離祖先另辟陵區的事實後上奏:“今太寧山太平峪萬年吉地,雖於孝陵、景陵相去數百裏,易州及遵化州地界與京師密迎,同居畿輔,並列神州,其地實未遙遠。”據此,雍正皇帝決定在易州太平峪建陵,並派出內大臣常明、尚書海望等人負責陵寢事務。從雍正八年(1730年)開始營建,曆經八年後於1737年竣工,命名為泰山陵,簡稱泰陵。這座耗時八年的泰陵共花去清政府200多萬兩白銀。

從帝製社會的角度來講,泰陵就可解釋為:“循理安舒曰泰,臨政無慢曰泰”。眾所周知,雍正對康熙後期更治廢弛,貪汙橫行的弊端十分憎惡,他繼位後,嚴明法紀,嚴懲貪汙,穩定了社會秩序,發展了生產力,呈現出國泰民安的繁榮景象,為乾隆盛世的出現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所以後世認為,他的陵寢用“泰”字命名是很符合事實的。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