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蘭再次點頭,轉向董珮綸,彎腰湊上前,用幾不可聞的聲音說:“其實你的感覺一定很矛盾,你希望米治文就是凶手,一切罪惡的化身,這樣就比較簡單;同時打內心裏不認為米治文會是凶手,那個當初你喜歡上的米治文,有點小神秘,但溫文儒雅才華橫溢,不可能做出斷指案那麼恐怖的惡性案件。”
即便在暮色下、無力燭光下,董珮綸的臉色驟變還是清晰可見。
不是那種覺得荒唐離譜的色變,而是被說中心事的色變。
“你很有想象力。”董珮綸努力擠出一句不至於太具“火藥性”的話。
“他的所有受害者,包括你,都是那種有藝術氣質、追求精神層麵上情感共鳴的女孩子,米治文雖然遠遠談不上高帥,但在藝術修養上可以算得上富有,他的年紀,也會讓年輕女孩覺得可靠,就像對一位師長的尊愛。可是,就當你們顯露出親近感的時候,他卻露出了猙獰的嘴臉。隻不過,他……”那蘭不知該怎麼說才不至於更深地傷害董珮綸,她想說,米治文作案似乎總是沒有做絕,每次都是“不遂”,而董珮綸是絕無僅有受重傷的受害者。
董珮綸幫那蘭說:“你想說,他作案好像不是很成功,沒有把我們這些受害者置於死地?”
“隻是和血巾斷指案相比,有些不同。”那蘭輕聲歎。
董珮綸冷冷問:“記得上次你問我米治文會不會是斷指案凶手,我怎麼說?”
“如果有機會,他會繼續完成上次沒有完成的暴行!”
“謝謝你還記得,如果你今天問我這個問題,我還是同樣的回答。”
那蘭一凜。
那蘭的推測雖然沒有得到董珮綸直麵的肯定,她還是認為自己走在正確的思路上。從米治文過去的陳述,到巫寧媽媽的回憶,到董珮綸驚詫的麵容,一個輪廓正逐漸清晰:愛好古典藝術的女孩子被米治文的小才華吸引,露出愛慕之意,旋即遭到米治文殘害。他是個孤魂,無親無友,而他施暴的對象偏偏是人海中難得一遇對他親近的人。隻能說明一點,他懼怕親密接觸,尤其情感上的接近。
因為情感上接近的人曾經傷害過他。
如果是個被失戀傷透過心的人報複異性,其行為相當容易預測,往往是始亂終棄,占有了異性身心後棄如敝帚,但通常不會“進化”到像米治文那樣做出暴力傷害行為。如果那蘭的推測正確,早年米治文的經曆對他傷害之深,足以令他在半夜到一個深黑地穴裏通過摧殘小動物來發泄,也足以令他多年後通過摧殘願意接近他的人來報複。
關鍵詞是“早年”。
早年受到的傷害往往深徹入骨。
早年時受到了親近者的暴力傷害,成年後才會對親近者暴力相對。
這些可以解釋那一起起強奸未遂案,但怎麼解釋血巾斷指案?
一起起不成功的強奸案,一起起成功的綁架殺人案,這方程式可如何解法?
隻能從相對清晰的前者入手。假設推測成立,米治文的確在童年受親近者的傷害,順理成章,他會挖開牆腳,逃出那桎梏著自己又無法遠離的家,那麼這裏的罪魁禍首無非是家人。
米治文的父母。
這是個慵懶的春日周末,經過幾日霧霾的“白色恐怖”後,太陽一出來,人們如瘋狂了一般,連口罩都沒舍得摘下,就湧出戶外,遊玩購物。江大校園裏也不例外,從一大早,情侶們、閨蜜們、兄弟們繽紛絢麗的身影點綴著整個二十公頃文園主校區,中午不到,點綴已擴展到遍布全校區,美麗春天又回來了。
那蘭不無豔羨地看著外麵的風景和春陽下歡樂的身影,暗歎一聲,拿出手機準備聯係楚懷山,卻發現他已經發來了兩條短信。
兩個名字。米治勳,米湧璉。
那蘭回發短信:米家村故人?
楚懷山:是。
那蘭回道:怎麼找他們?地址?
楚懷山很快發來了兩個地址。
宿舍門忽然被敲響。
“是我,老陳!”
那蘭給陳玉棟開了門,困惑地望著他。陳玉棟根本沒有打算進門的意思,隻是說:“走,咱們去找一個人。”
“誰啊?”
“路上再和你說吧。”陳玉棟已經轉身。
那蘭心頭一動:“正好,我也要出去找人,說不定是同路呢。”
果然,陳玉棟的小筆記本上寫著一個地址,和那蘭手機裏的一條短信中的地址吻合,在這個地址,住著一個叫米湧璉的老人。
公交車上,那蘭問陳玉棟:“楚懷山又和您聯係過了?”
“沒有。怎麼了?”
“那真巧了,看來你們倆是心有靈犀。我們證實了米治文是米礱村的產物後,你們不約而同去尋找米礱村的老住戶,都找到了這位米湧璉。”那蘭解釋。
陳玉棟“哦”了一聲,說:“我可不止找到一個,還有個叫米治勳的。”
“楚懷山也提到了。需要找他嗎?”
“暫時先找米湧璉吧。米治勳和米治文同輩,還小兩歲,對米礱村或者米治文的父母一定印象不深。米湧璉比米治文高一輩,已經八十了,他應該對老米礱村的事兒比較了解。”
那蘭問:“您都是怎麼找的?”她猜想足不出戶的楚懷山,采用的多是網絡搜索、圖書館係統檢索,和一些想象不到的“奇招”。陳玉棟應該用的是更傳統的路數。
“要說還真不容易。本來想著,江京和周邊地區姓米的不會很多,我麻煩市局戶籍管理處的一位小徒弟幫我濾了一遍,居然也有那麼四十幾位——請她幫這個忙可費了我點兒工夫,畢竟有點私事公辦,嘿嘿。這四十幾個人裏,符合年齡範圍的,也就是說五十歲以上的,也有十六個。然後我又開了竅,去了檔案館,查米礱坡成為考古重點單位後,米礱村的拆遷記錄。”
那蘭基本上明白了,她笑說:“米礱村最終好像隻有遷,沒有拆。”沒有開發成商品房潛力的荒村,避開了被拆的命運。“據說他們都遷到江京市區了。”
“沒錯,而且是集中的搬遷,十九戶米姓人家,搬到濱江區的三個大院裏,民政局、衛生局和水電局的家屬院。過了三十多年,這十九戶米姓人家搬走了大半,還有一些老人去世,三大院裏和戶籍、身份證記錄對得上號的老家夥,隻有這米湧璉和米治勳兩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