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5章 山城三易幟(5)(1 / 3)

“還築城幹啥?把夏糧一收,咱就回家了!”

“回家有多好啊!做夢都在想哩。”

徐學功淡淡地說:“家還回不了,城得加緊築。”

眾人驚疑地齊聲問:

“那為啥?!”

不待學功回答,有人滿腹牢騷地提出抗議:

“徐頭領,我們是難民,災難過去了,就該回家。我們不是部隊上的人,你可不能攔我們。”

“學功無權也無心攔你們。學功也巴不得早日回家。可學功應當告訴你們,妥明是垮了,但他不是朝廷發兵打垮的。現今是山南麵的熱西丁部主宰乾坤。”聽學功這麼一說,眾人驚得異口感歎:“啊?!”

高克一極為疑慮地說:

“那——啥時節才是個盡頭呀!”

“那要看朝廷的動作,也要看咱百姓的力量。”

禿子說:“我看朝廷是指不上,靠不住。它若想管,不要說派誰掛帥出征,統領大軍,就去秋那時節,命一副將,發個萬把兵一支援,那滿城就垮不了,漢城也準能收回,不至於烏魯木齊一垮,山北自東至西全線潰沒。”

“我說也是。妥明一造反,官兵撤的撤,逃的逃,景化城的王都司逃得屁滾尿流,全靠咱百姓支撐著局麵。平日狐假虎威的官兵在哪兒?誰在作戰?簡直是全軍覆沒。就說那妥軍,全州各縣,加上烏魯木齊,充其量頂多不過萬人,絕大多數是民團,可他就威風八麵,把方圓幾千裏的迪化州給主宰了。”高克一讚同禿子的見解,就事論事地補充了幾句。

有人失望地說:“照你們說,那就沒指望了?咱就永無天日了?”

“指望還是有,靠咱們老百姓是實實在在的。咱們築好城,保護好幾千老百姓,這就有了根本,有了靠手(依靠)。妥軍也好,熱軍也罷,他就奈何不了咱。”高克武堅定不移,並以不容置疑的口吻回道。

延孝先接上說:

“高四爺說得好。靠咱老百姓是實實在在的,穩妥、可靠。因為咱舍不了家園,丟不得家小,為了保家小、保家園,性命都舍得豁出去。隻要大家一條心,保護的百姓越多,咱勢力就越大,離勝利的日子就越近,回家就越有指望。”

“靠咱百姓是沒說的。可眼下就咱馬橋算得上人多勢大,敢於對付來犯之敵;其次綏來趙興體聲勢也不小;那奇台的張家兄弟自古城被破,已兵微將寡,走了麥城;金滿城孔才聲勢是不小,可聽說兵力並不雄厚。還有哪些能人組建起民團?就不清楚了。若各地都能拉起民團,那該多好!”禿子有感而發地表達了心中的向往。

“各地都拉起民團固然是好。可一個個分散自保,並不能有效對付來犯的強敵,難免被各個擊破。集中起來吧,也不可能。百姓組建民團,為的是保家衛民,把民團拉走,誰保護百姓?再說民團集中起來,也養不起呀!”徐學策也發表了自己的見解。

徐學功說:

“不便於集中,可以聯合起來呀。至少可以相互支援,甚至統一作戰。如果那樣,那力量就相當可觀了。妥軍並不多,聽說熱西丁部人也不多,為何就能改變局勢呢?!不就是集中、心齊力量大嘛!可咱們人數雖眾,卻像一盤散沙,政府一垮,咱就成了沒娘老子的孤兒、逃荒躲災的難民。”

“徐頭領說得極是。咱西域現今的形勢,和春秋戰國相似。咱一個個分散弱小的民團,就如春秋時一個個弱小的諸侯國。若不聯合起來,就難以有效製止殘暴的民族仇殺。這就得采用合縱方略。延某也是聽諸葛先生說書時給破解的。”

徐學功倍感振奮地說:

“好呀!咱就學古人,采納聯合對敵的合縱方略。趁妥明剛垮,熱西丁部暫時還顧不上討伐馬橋的良機,趕快派人去遊說,施行合縱的方略。時不我待,刻不容緩。否則,又要處在被各個擊破的挨打地位。”

“好是好,誰合適?派誰去呢?”高四讚同並為難地詢問。

眾人沉默無語,一是為難,二是努力尋覓合適人選。高四把一袋煙都吸滅了,仍不見有人推薦。

猛然高克一站起來說:

“據我所知,在這古庭州圈子裏,惟有咱孝先兄地理熟,人緣關係廣,像張和張明、孔才都是他的老熟人。請他出山,定能馬到成功。隻是那雙杏嫂子情深意濃,怕是舍不得讓他出遠門。”

高克一這番話激得孝先坐不住了,滿麵羞澀地說:“你這家夥,老夫老妻的。誰像你。”

在場人不約而同地響起一陣認同兼感激的熱烈掌聲。

徐學功再次起立,抱拳對孝先恭敬而莊重地說:“延老英雄,眾望所歸,那就有勞大駕實施合縱之策吧。高四爺,你說呢?”

“克一所薦,高四反複琢磨,此行非延兄莫屬。延兄盡管放心前去,越快越好。家中之事,自有高四照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