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毛澤東鄧小平關於行政決策方法的思想(上)(1 / 3)

決策方法是決策者製定決策時所運用的各種方式、手段和途徑。決策方法的正確與否,對於決策的成敗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毛澤東鄧小平非常重視方法問題,早在1934年,毛澤東就指出:“我們不但要提出任務,而且要解決完成任務的方法問題。我們的任務是過河,但是沒有橋或沒有船就不能過。不解決橋或船的問題,過河就是一句空話。不解決方法問題,任務也隻是瞎說一頓。”毛澤東鄧小平科學的決策方法是他們成功作出決策的保證,也是他們的決策能夠贏得廣大人民群眾的擁護的原因。縱觀毛澤東鄧小平的決策實踐,本文主要從形成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係統化三個層麵考察毛澤東鄧小平的決策方法。綜觀毛澤東鄧小平的決策思想,其內容深刻豐富,其中蘊含著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思想方法。即辯證思維,科學決策的方法;群眾路線,民主決策的方法;統籌兼顧,係統決策的方法。

6.1辯證思維:行政決策科學化的方法

毛澤東、鄧小平在長期的革命生涯中,自覺地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融唯物辯證法和中國革命和建設指導為一體,排除了形形色色的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的影響,成功地解決了中國革命的發展道路和戰略戰術等一係列重大問題,形成了一套獨具特色的辯證思維的方法。江澤民在黨的十四大及十四屆一中全會上強調學習唯物辯證法的重要性時指出,“要認真學習鄧小平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的科學態度和創造精神”。毛澤東、鄧小平決策辯證思想是毛澤東、鄧小平決策思想的重要基石,是毛澤東、鄧小平決策思想的靈魂,也是毛澤東、鄧小平決策思想成為科學體係的重要條件。毛澤東、鄧小平的辯證決策思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麵:一是大處著眼;二是重視一般與個別的關係;三是堅持兩點論與重點論的統一;四是重視內因與外因的統一。

6.1.1決策中堅持整體與部分的統一

唯物辯證法認為,世界是一個有機聯係的整體,而整體是由部分構成的,整體與部分,亦稱全局與局部,是一對極其古老而又使用極其廣泛的辯證法範疇。現代係統論中的係統與要素的關係就體現著整體與部分的關係。從係統論觀點出發,立足整體,統觀全局,全方位地運籌帷幄,是毛澤東、鄧小平決策思維的特征之一。

毛澤東說:“沒有全局在胸,是不會真的投下一著好棋子的。”毛澤東在決策的時候總是把決策對象置於更大的係統之中進行思考。如把中國革命看成是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一部分;從世界戰略全局來思考中國對外政策的問題。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全局並不是等於各局部簡單地相加,而是各部分有機地綜合。因此,決策者要善於進行分析和綜合,要學會“彈鋼琴”,照顧好方方麵麵。毛澤東一生中許多重要的決策都充分體現出他善於分析和綜合的能力,表現出了高超的決策藝術。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武裝奪取政權是黨政工作的中心任務,其他鬥爭形式同時存在。毛澤東堅持把軍事鬥爭同政治、外交、經濟、文化鬥爭有機地結合起來,以軍事鬥爭為主,其他鬥爭形式相配合,使敵人在各個方麵都陷入困境。這種全局一盤棋的思想,不僅表現在戰略上,還表現在對戰役、戰鬥的指導上。例如,太原戰役,經過我軍外圍作戰,本可迅速攻占太原,但他從解決平津之敵這一大局出發,考慮到過早攻克太原,會使平津之敵向西或向南撤退,危害全局,要求太原前線部隊停止攻擊,開展政治攻勢。這樣,既保證了平津戰役的順利進行,又為全殲太原守敵創造了更為有利的條件。在渡江戰役中,我軍把主攻方向放在南京兩側,實施鉗形攻擊,徹底殲滅寧滬杭之敵,同時,又以主力一部直插浙贛線,以應對武漢白崇禧集團的東援和美帝國主義可能的武裝幹涉,使我軍在戰役全局上始終處於主動地位。

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毛澤東重視全局的思想也十分明顯。如根治淮河的決策就充分體現了這一點。1954年,豫皖地區洪水泛濫,災情百年未有。毛澤東決心根治淮河。但對於如何根治淮河這一問題,各省卻有著不同的觀點。河南、安徽力主泄洪,江蘇則竭力反對,很難決斷。周恩來為此進行反複協商,綜合各方意見,最終提出了蓄泄兼籌的方針,上遊以蓄洪發展水利為長遠目標,中遊蓄泄並重,下遊開辟入海水道。這是一個綜合了各方意見的優秀決策方案,是重視整體與局部統一的良好範例。

作為毛澤東事業的繼承者,鄧小平決策思想中既體現出毛澤東決策思想的光輝,又體現出了他獨特的創新。麵對中國這個龐大係統,作為總設計師的鄧小平站在曆史高度,從思維的縱向聯係,認真回顧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社會主義事業所走過的曲折曆程,總結經驗教訓,客觀地分析社會發展的各個要素,特別是經濟發展水平,得出了中國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科學結論。同時,他又站在時代的高度,從思維的橫向聯係,分析我國在國際關係中所處的位置為經濟上的“落後的國家”。通過縱、橫比較,鄧小平強調指出:“現在就是硬著頭皮把經濟搞上去,就這麼一個大局,一切都要服從這個大局。”為了把經濟搞上去,鄧小平從整體與部分、係統與環境、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出發,英明作出了一係列正確決策。比如:“三步走”的整體戰略目標;“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以公有製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為補充的所有製結構;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其他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共同富裕”的整體構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資源配置和宏觀調控手段,以及和平發展的戰略等等,既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又有強烈的時代氣息;既能統觀全局,又能照應局部,充分體現了鄧小平決策中的哲學智慧。

6.1.2堅持一般與個別的統一

毛澤東在矛盾論中說過矛盾的共性和個性的道理是關於事物矛盾問題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於拋棄了辯證法。這就是說,我們運用辯證法去觀察和解決矛盾創造性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主要是要處理好矛盾的共性和個性問題,把兩者統一起來。毛澤東曾把這一思維方法運用於革命過程中,他所強調的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的關係實質上就是矛盾共性和個性的關係。毛澤東以實事求是為思維原則,融古今中外關於共性和個性一般和個別的思想為一爐,形成了以共性和個性為實質的思維方式並以之指導革命實踐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毛澤東全麵論述了領導活動中一般與個別相結合的原則。一方麵,他指出:“任何工作任務,如果沒有一般的普遍的號召,就不能動員廣大群眾行動起來。”另一方麵,他又辯證地提出:“但如果(領導者)隻限於一般號召,而領導人員沒有具體地直接地從若幹組織將號召的工作深入實施,突破一點,取得經驗,然後利用這種經驗去指導其他單位,就無法考驗自己提出的一般號召是否正確,無法充實一般號召的內容,就有使一般號召落空的危險。”由此得出這樣的結論:沒有個別的一般是“空洞”的,沒有一般的個別是“盲目”的。就一般與個別相結合的具體途徑與方式方法,毛澤東說:“任何領導人員,凡不從下級個別單位的個別人員、個別事件取得具體經驗者,必不能向一切單位作普遍的指導。這一方法必須普遍地提倡,使各級領導幹部都能學會使用。”毛澤東還提醒各級領導:若一般與個別相分離相脫節,很容易造成教條主義或經驗主義的傾向。

鄧小平堅持和發展了毛澤東共性和個性相統一的思維,並運用這一思維方式創造性地解決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問題。他提出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一命題,就是這一思維方式的典型體現。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首先是社會主義的應具有社會主義的共同特征適應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其次,必須符合中國國情具有中國自己的特色和規律。鄧小平以科學社會主義的一般原理為指導分析了當代中國社會主義的具體現實並進行抽象,提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從而,以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作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立論基礎和現實出發點。理性地設計了建設富強文明民主的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宏偉目標以及黨為實現這一目標所應始終堅持的基本路線指導方針,在實踐的基礎上實現共性和個性的統一。

6.1.3堅持兩點論與重點論的統一

統一物之分為兩個部分以及對它矛盾著的部分的認識是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毛澤東把對立統一規律形象地比喻為“一分為二”,把對立統一規律在實際中的運用,解釋為兩點論與重點論的統一。一方麵,兩點是重點之中的兩點;另一方麵,重點是兩點之中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