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3.2必須深入調查研究
鄧小平繼承了毛澤東注重調查研究的思想,一再強調領導幹部必須深入實際,親自動手進行調查研究。“我們今後製定具體政策和解決問題,要經過調查研究,把下麵的意見集中起來,然後製定一個切合實際的政策,製定一個切合實際的計劃,再到群眾中去貫徹實行,並且在實踐中加以檢驗。”離開調查研究,就談不上理論與實際的結合與統一,也就談不上實事求是。在《關於修改黨的章程的報告》裏,鄧小平曾尖銳地指出:“不少領導幹機關和領導幹部,高高在上,不接近群眾,不重視調查研究,不了解工作中的真實情況。他們往往不是從客觀的實際條件和人民群眾的具體實踐出發,來考慮和決定他們的工作,而是從不確切的情況出發,從想象和願望出發,主觀主義地來考慮和決定他們的工作。因此,他們作出的決議、指示雖然很多,但有的不完全正確,有的甚至完全錯誤。”他認為:“離開群眾經驗和群眾意見的調查研究,那麼,任何天才的領導者也不可能進行正確的領導。”1978年6月鄧小平在全軍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我們辦事情,做工作,必須深入調查研究,聯係本單位的實際解決問題。”
聯係鄧小平執政以來所倡導和製定的一係列重大決策,使我國發生了重大的變化,無一不是從中國的實際情況出發,為中國人民解決了實際問題。決策方案的擬訂要具有可行性,既能體現社會的需要,又要獲取足夠的資源支持,符合國情、符合實際的決策方案,才是最優的方案。決策者要做出這樣的決策方案,必須進行調查研究,因為離開了調查研究,就談不上理論與實際的結合,而且離開群眾經驗和群眾意見的調查研究,決策者不可能進行正確的決策。
5.1.4集思廣益:正確製定行政決策的基本要求
5.1.4.1集中群眾意見,製定正確方針
製定決策要深入群眾,要集中群眾意見。毛澤東曾盛讚人民群眾,“群眾有偉大的創造力。中國人民中間,實在有成千成萬的‘諸葛亮’,每個鄉村,每個市鎮,都有那裏的‘諸葛亮’。我們應該走到群眾中間去,向群眾學習”。到群眾中去,也就是製定任何方針政策都要聯係群眾,按照群眾的要求,從群眾的需要出發,把群眾分散的、不集中的意見集中起來,化為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開調查會是毛澤東集思廣益的一種有效方法。他認為開調查會簡單易行,又節省人力、物力和時間,是與群眾最直接、全麵的溝通形式,可以通過討論聽到各方麵的意見,全麵了解真實情況,得出正確結論,迅速找出解決問題的得力辦法。1930年在對邊陲小鎮的20多天的調查之後,毛澤東邀請了當地的中下層幹部、中小工商業者和其他各個階層的人士參加調查討論會,在會上大家踴躍發言,紛紛對時局發表自己中肯的見解。後來毛澤東對會議發言進行彙總,正確製定出了農村中對待富農的政策和在城鎮對待小商業者的政策。這對於當時指導蘇區工作的全麵開展起了曆史性的巨大作用。
毛澤東指出:“一個革命政黨,就怕聽不到人民的聲音,最可怕的是鴉雀無聲。”為此他特別強調領導幹部要深入基層,調查研究,吸取人民的營養,集中人民的智慧。鄧小平強調,領導者深入基層,深入群眾,調查研究,不僅能發現問題,也能發現人民創造的新鮮經驗,向人民群眾學習解決各種矛盾各種問題的實際方法。關於擴大對外開放,興辦經濟特區的決策就是一個典型。1977年11月,鄧小平把廣東作為他恢複職位後外出考察的第一站,也就是在這次考察中,他了解到深圳居民集體逃港事件已使邊防部隊防不勝防。鄧小平當時就指出我們的政策有問題。隨後,廣東省委書記赴深圳調查發現,收入的極不平衡是促使大批深圳人逃到一河之隔的香港的真正原因。隨著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黨的新路線的確定,在鄧小平的支持下,國家的一批領導幹部多次到廣東的深圳等地調查研究,反複論證分析,最後終於作出了在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建立經濟特區的決策。
5.1.4.2尊重群眾意見,製定利民政策
毛澤東十分尊重人民的首創精神,善於把群眾中湧現出來的本質的積極的東西,加以提高吸收,製定出相應的方針政策。1936年毛澤東了解到陝甘寧邊區人民自辦合作社能為人民發展生產提高收入以後,立即把這個經驗整理出來加以推廣,號召全邊區都要興辦這樣為民謀福利的合作社,這個決策製定後不僅改善了人民的生活,而且支持了抗戰,受到了人民的讚揚和擁護。鄧小平認為,要正確決策,必須廣開言路,誠心誠意向人民學習,尊重和聽取廣大人民群眾的意見和建議。他多次強調領導幹部要深入基層,傾聽群眾的呼聲,集中群眾的智慧。隻有善於集中群眾的正確意見,並且加以升華提煉,才有可能作出正確的決策。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在中國大地上實行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和鄉鎮企業的興起正是決策者吸收群眾智慧的結果,正如鄧小平所說的:“農村搞家庭聯產承包,這個發明權是農民的。”“鄉鎮企業發展起來了……那不是我們領導出的主意,而是基層農業單位和農民自己創造的。”在總結他成功的領導經驗時鄧小平說:“近十年的成功也是集體搞成的。我個人做了一點事,但不能說都是我的發明,其實很多事情是別人發明了,群眾發明的,我隻不過把它們概括起來,提出了方針政策。”
5.1.4.3發揮群眾智慧,注重決策創新
毛澤東自始至終把“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作為決策製定的根本出發點。他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為什麼人的問題,是一個根本的問題,原則的問題。”明確提出:“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一刻也不脫離群眾;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而不是從個人或小集團的利益出發;向人民負責和向黨的領導機關負責的一致性;這些就是我們的出發點。”正因為這一點,中國的重大決策的出台既要以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也要發揮群眾智慧,注重決策創新。因為決策問題的複雜性,需要對原有決策進行創新,同時因為決策環境的變化也需要對原有決策做出相應的調整,因而決策創新是決策製定中的重要問題,從某些方麵看來,決策製定本身就是決策的創新行為。但如何進行決策創新以完善決策製定,毛澤東提出了一係列的決策製定思想。
(1)決策創新的立足點在於獨立自主,自力更生。毛澤東曆來主張,要把方針放在自己力量的基點上,要自力更生。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對於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來說有著特殊重要的意義,堅持這一立足點,是從中國的實際出發,依靠群眾和發揮群眾智慧進行決策創新的必然結果,也是毛澤東決策的根本立足點。毛澤東堅決反對“本本主義”,主張中國革命要的勝利要靠中國同誌了解中國情況,實際就是在實事求是,充分尊重群眾,依靠群眾基礎上的獨立自主地解決中國革命中遇到的問題。毛澤東的這個決策方針,是堅定地依靠和發揮群眾智慧思想的具體化和政策化。
(2)決策創新要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中國共產黨的事業是人民的事業,隻有把全黨和全國人民團結起來,同心同德,共同奮鬥,才能完成。因此,正確處理階級關係,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為實現黨的任務而奮鬥,是毛澤東決策製定和創新的根本著眼點。中國共產黨人是為全中國人民謀利益的,黨的事業,黨確定的各項任務,都是代表人民利益的,團結全體人民為黨的事業而奮鬥,就是團結全體人民為謀取共同利益而奮鬥。黨的決策目標是為人民利益而奮鬥,實現任務的根本方法是民眾大聯合,人民大團結。所以說,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為黨的事業而奮鬥,是毛澤東決策的根本著眼點。
(3)決策創新要堅持原則堅定性和策略靈活性相結合。行政決策,即包括長遠目標和現階段任務的戰略決策,又包括為實現戰略目標和戰略任務的策略決策和戰術決策。為了保證決策的政治方向的正確,就要有原則的堅定性,為了保證我們在錯綜複雜千變萬化的情況下能夠用自己的策略武器打擊敵人,戰勝困難,就要有策略的靈活性。毛澤東的決策之所以高明,就在於他善於運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把原則的堅定性和策略的靈活性巧妙地結合起來,善於根據不同時間、地點、條件,製定靈活機動的戰術和策略進行決策創新,優化決策製訂方案。原則的堅定性,就是無產階級政黨在製定策略和進行鬥爭時,必須牢記黨的最終目的,不忘無產階級的根本利益,堅持革命原則。策略的靈活性,就是在堅持革命原則的前提下,根據客觀形勢的變化,采取靈活的組織形式和鬥爭方式,戰勝敵人和困難,奪取革命和建設事業的勝利。毛澤東說:“原則性和靈活性的統一,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原則,這是一種對立麵的統一。”
鄧小平決策思想的形成來源於人民群眾的實踐,他非常看重群眾的創新精神。他始終把人民群眾的利益看作實踐的根本要求,把回答和解決這些問題看作理論創新的根本。從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到鄉鎮企業的崛起,從沿海開放、經濟特區開辦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都體現了鄧小平尊重實踐、尊重群眾的創造精神。在尊重群眾創新精神的基礎上如何完善決策製定,鄧小平運用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堅持原則性與靈活性相統一。所謂原則性,就是把握決策製定的精神實質,保持政策的統一性、嚴肅性、權威性,嚴格按照規則和程序不折不扣地實現決策目標;所謂靈活性,就是指在不違背政策原則精神與保持政策方向的前提下,堅持從實際出發,因時因地製宜地采取靈活方式方法實現政策目標。決策製定或政策執行的靈活性通常也被稱之為政策變通,而正確的政策變通就是原則性與靈活性的統一,追求“求神似,去形似”。鄧小平創造性地提出“一國兩製”的政策構想,即堅持“一個國家”前提的絕對原則性、突出“兩種製度”並存的相對靈活性,就是其決策製定思想中原則性與靈活性相統一的典型案例。鄧小平原則性與靈活性相結合的決策製定思想具體表現為以下特點:
第一,決策的全局性。鄧小平認為,作決策首先要著眼於整體與全局,必須用係統性與整體性的思維決策方式,決不能顧此失彼。鄧小平強調在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要求各個地區的領導和群眾要有全局觀念,要顧全大局。他強調:“個人利益要服從集體利益,局部利益服從整體利益,暫時利益服從長遠利益,或者叫小局服從大局,小道理服從大道理。”“隻有黨內外上上下下人人都注意照顧大局,我們方能夠順利的克服困難,爭取四個現代化的光明前途。”這些話語體現了鄧小平把全局性、整體性、係統性作為決策製定的原則性問題放在突出地位。
第二,決策的前瞻性。鄧小平曆來主張,想問題、辦事情、作決策既要看到現在,更要看到未來。“不但要看到近期的需要,而且必須預見到遠期的需要;不但要依據生產建設發展的要求,而且必須充分估計到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趨勢。”鄧小平認為,在決策製定時首先需要考慮的是有關國際國內有重大影響的長遠性和前瞻性問題。如考慮當今世界的和平與發展、南北合作與南北對話、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同時也考慮政策的前瞻性,多次強調“為了建設現代化的社會主義強國,任務很多,需要做的事情很多,各種任務之間又有相互依存的關係,如像經濟與教育、科學,經濟與政治、法律等等,都有相互依存的關係”。也指出“要全麵推進現代化建設,各個方麵都需要全麵平衡,不能單打一”。在分配方式上,他鼓勵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也是為了帶動越來越多的人富裕起來,達到共同富裕起來的長遠目標,充分地體現了其政策的長遠性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