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3調查研究:行政決策製定的重要途徑
5.1.3.1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
調查是決策的起點,毛澤東認為,製定決策要注重調查研究工作:決策總是要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為了解決問題,“你就得把問題提出來,提出問題,首先就要對於問題即矛盾的兩個基本方麵加以大略的調查和研究”。沒有調查便會對決策對象若明若暗,不要說解決問題,甚至連問題都提不出。毛澤東認為,製定決策要注重調查研究工作,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毛澤東關於調查研究的論述,集中反映在《反對本本主義》、《〈農村調查〉的序言和跋》、《關於農村調查》等許多著作中,其基本觀點,概括起來有以下六個方麵:
(1)“注重調查,反對瞎說”。毛澤東曆來重視調查研究。青少年時期,他就與同學肖子升對長沙、寧鄉等5縣做了一個多月的調查,為後來毛澤東用馬克思的階級觀點具體分析中國各階級的經濟地位和政治態度奠定了基礎,寫出了《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這篇光輝著作。1930年5月,毛澤東在《調查工作》(後來改名為《反對本本主義》)中倡導調查研究,指出:“中國革命的勝利要靠中國同誌了解中國情況。”並首次提出了“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的光輝論斷。“那種純主觀地‘瞎說一頓’,實在是最可惡沒有的。他一定要弄壞事情,一定要失掉群眾,一定不能解決問題”。
(2)“親自出馬”。毛澤東指出:“凡擔負領導工作的人……一定都要親身從事社會經濟的實際調查,不能單靠書麵報告,因為二者是兩回事。”無論是在大革命時期,土地革命時期,抗日戰爭時期還是解放戰爭時期,他都多次到工廠、農村等地進行調查研究,搜集第一手資料,寫出了大批光輝著作。新中國成立以後,毛澤東仍然強調要親自對社會進行調查。一方麵,他多次采取找個別同誌談心、聽工作彙報等間接調查的方法了解情況,1956年《論十大關係》的講話,就是在此基礎上撰寫的;另一方麵,他又常常“親自出馬”,1954年黃炎培曾反映購糧中存在的問題,毛澤東去廣州出行時就沿途做了調查並采取了得力措施。毛澤東指出:在社會主義曆史階段,也隻有進行調查研究,才能正確認識和處理人民內部矛盾,鞏固社會主義製度。“聽說現在許多負責同誌不大下去了,這不好。……你要找什麼知識,蹲在機關裏是找不到的。……脫離群眾,官僚主義勢必挨打。”
(3)“調查就是解決問題”。毛澤東曾形象地稱調查研究為“十月懷胎”,解決問題為“一朝分娩”,調查就是為了解決問題。毛澤東強調調查要親自下去的同時,又反對盲目地為調查而調查,強調調查研究要有明確的目的。他認為,調查研究就是為了充分了解中國國情,從中找出中國革命的規律。他曾說:“你對於那個問題不能解決麼?那麼,你就去調查那個問題的現狀和它的曆史吧!你完完全全調查明白了,你對那個問題就有解決的辦法了。”就是說,要根據革命鬥爭的情況,針對實踐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而加以調查研究,這種調查研究具有十分明確的針對性和目的性。例如,在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為了消除各種反對農民運動的議論而對湘潭、湘鄉等地的調查;為了弄清農村土地分配問題而對東塘的調查;為了弄清鄉蘇、市蘇工作的開展情況和蘇維埃政權建設情況而對長崗鄉和才溪鄉的調查等就是很好的證明。毛澤東還把這一思想上升到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高度:調查研究的實踐目的,歸根到底是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在他看來,能否堅持調查研究,根據中國國情解決實際問題,是共產黨人領導活動的首要任務,也是正確製定和執行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的基礎,是中國革命取得勝利的關鍵所在。
(4)“不做正確的調查,同樣沒有發言權”。要保證調查研究的正確性,必須采取科學的調查方法。首先,調查研究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作指導,在階級社會中必須學會運用階級分析和矛盾分析的方法。“對於擔負領導工作的人來說,有計劃地抓住幾個城市、幾個鄉村,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即階級分析的方法,作幾次周密的調查,乃是了解情況的最基本的方法。”其次,調查研究還必須是係統的、深入的。要做周密的調查,要了解事物的全貌,不能坐井觀天;要了解事物的真相,不能走馬觀花;要詳細地占有材料,又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毛澤東曾說:“有同誌要問:‘十樣事物,我調查了九樣,隻有一樣沒有調查,有沒有發言權?’我以為如果你調查的九樣都是次要的東西,把主要的東西都丟掉了,那麼,仍舊沒有發言權。”同時,調查研究要防止主觀性、片麵性和表麵性,要堅持唯物主義反映論的觀點,從客觀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正如毛澤東所說“一切結論產生於調查研究的末尾,而不是它的先頭”。即要避免唯心主義先驗論和主觀主義傾向,敢於接受實踐的檢驗。此外,開調查會和“解剖麻雀”的典型調查研究方法,也是毛澤東所積極提倡的。實踐證明這些方法都是科學的,行之有效的。
(5)“眼睛向下,甘當小學生”。開展調查研究,要讓被調查者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調查者必須恭謹勤勞和采取同誌式的態度,甘當被調查者的學生。毛澤東指出:“沒有滿腔的熱情,沒有眼睛向下的決心,沒有求知的渴望,沒有放下臭架子、甘當小學生的精神,是一定不能作,也一定作不好的。必須明白:群眾是真正的英雄,而我們自己則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這一點,就不能得到起碼的知識。”所謂“眼睛向下”就是要向群眾學習,從實際工作中尋找真理,而“昂首望天”或“道聽途說”,決然得不到什麼完全的知識。毛澤東的這一思想,既強調了調查研究要有正確的態度,同時也指出了要堅持人民群眾是曆史的創造者的曆史唯物主義觀點,並把它視為做好調查研究工作的根本條件。他進一步指出:“一切實際工作者必須向下做調查。對於隻懂得理論不懂得實際情況的人,這種調查工作尤為重要,否則他們就不能將理論和實踐相聯係。”毛澤東本人曾多次強調自己要“和全黨同誌一起向群眾學習,繼續當一個小學生”。此外,調查研究必須“堅持不懈”。毛澤東指出:“事物是運動著的,變化著的,進步著的。因此,我們的調查,也是長期的。今天需要我們調查,將來我們的兒子、孫子,也要做調查,然後才能不斷地認識新事物、獲得新的知識。”在這裏,毛澤東一方麵強調做某項調查不能“畢其功於一役”,而要堅持不懈地進行。另一方麵,毛澤東也強調搞調查研究不能局限於一時一事,而要做到持之以恒,長期有計劃地堅持下去,這樣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
(6)正確處理調查與研究兩方麵的辯證關係。人們在對當時當地的實際情況深入調查之後,詳細地占有資料,要對這些資料進行分析整理工作,即研究,為的是找出其固有而不是臆造的規律性東西,這就是調查研究之功效。光有調查,沒有研究,調查的成果不能轉化為實際需要的知識,調查工作隻能是“前功盡棄”。調查是研究的前提和基礎,研究是調查的繼續和升華。調查和研究兩環節緊密相連,相得益彰。調查使“實事”動態化、材料化、數據化;研究是整理材料,抽出“是”的過程。在調查的基礎上,要進一步展開深入的研究分析工作,把調查獲取的豐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裏”的分析,毛澤東指出:“常常問題是提出來了,但還不能解決,這不是因為還沒有暴露事物的內部聯係,就是因為還沒有經過這種係統的周密的分析過程,因而問題的麵貌還不明晰,還不能做綜合工作,也就不能好好地解決問題。”隻有在調查的基礎上,展開深入的研究,從豐富的感性材料中篩選出有助於最終決策的真實的、有價值的信息,剔除虛假的、無用的信息,對感性材料加以加工和提煉,才能發現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為最終的科學決策提供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