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張家入王府 禮拜問賢師(3 / 3)

一約有四五歲白胖小童問道:“姐姐何處買來的紅兔兒,這般聽話?”

王詩如一把抱起赤炎歡聲道:“買不來哩,這是我家百福哥哥的仙兔,知道不?”說完牽起百福小手站在一旁,輕撫兔耳。這會兒赤炎到是乖巧,懶懶得躺在詩如懷中,看到偷偷撫摸他王林也不理睬。孩童個個羨慕,長輩們點頭明悟,凡間兔兒哪來的如此靈性?

這時遠處傳呼聲:“張百福何在…張百福何在…”連喚數聲,聲如青山猿啼,氣息悠長,源源不斷。

張百福聞後尋聲望去,發聲之處正是書院方向所發。張百福拉著王詩如道:“如兒妹妹莫要亂跑,在這裏等我回來。”詩如點頭稱喏,拉著王林站在一塊,侍衛王勇留下看護,侍衛王立隨張百福尋去。

話說張百福一路尋聲找去,見一兩鬢斑白,頭戴木冠、高約五尺五寸,穿青墨棉袍立於,院外‘龍首’之處。張百福見到張錦、王振等人也站在一旁,像是在說話,快步迎上斂袖整衣與眾人見禮。

禮畢之後希羽先生問道:“你為何不隨王爺進來,早早登記,也免得風吹日曬。”

張百福禮答:“回先生,這裏怕有萬人同在風吹日曬,我若直接登記在冊,那些不到雞鳴便來的求學之士,如何服我?若是日後同堂而坐,同院而學,諸位同學如何看我?”百福話完,皇帝、王振、張錦三人含笑撫須,三位夫人遮麵言笑,周圍眾人也都暗暗點頭。

希羽先生點頭道,從袖中拿出一冊,冊上記有百餘姓名,先生指著第一列第一行念道:“李嵐山何在?”話剛問完,一高五尺,約有十四五歲少年應聲而出,少年束發木簪,水白長袍多有舊色,腳上烏雲靴多有縫補之跡象,麵容清瘦,亮瞳含光。

李嵐山快步走向先生禮道:“弟子拜見先生。”

希羽點頭道:“嵐山先站我身旁”李嵐山聽後立在先生身後,不知是穿的單薄還是心神未定,身體略有顫抖,見張百福目光看了,連忙將頭微低。

希羽先生道:“嵐山寅時便來院外等候,我問你,我若將你排在他前,你可願意?”一旁李嵐山低著頭麵帶複雜之色。

張百福答道:“願也不願,我願是我心願,不願是我神不願。”

希羽先生聞後笑道:“你心神不一,如何聞的聖人教誨?”

張百福笑道:“所以弟子才在院外排隊。”眾人聞後忍不住在心中暗誇“好童兒”。

希羽先生撫須問道:“你自認比嵐山如何?”說完轉頭看著身後李嵐山,嵐山見眾目所望,麵帶紅潤。見張百福對著自己拱手行禮,連忙還禮。

禮畢之後張百福道:“李大哥寅時便來,論心誠,我不如他。他寅時就來,論求學之心,我不如他。其他上未比較,不敢下論。”

希羽先生對李嵐山道:“嵐山,我問你,若是你與百福二人我隻收一人,你可願意讓位與他?”

李嵐山身體一抖顫聲道:“弟……弟子願意。”眾人聞後七嘴八舌聲誇“嵐山真乃謙謙君子。”

張百福聽後小臉滿是怒色指著李嵐山厲聲道:“你眼神不定,心口不一,你寅時就來是為何意?莫要說是來此觀月!莫非因我年幼讓我?莫非我華衣懼我?你我皆是眾生之靈,你我皆在天道之下,你我同在一國,同沐皇恩同受王法,為何讓我?君子之道在於誠,你心口不一,目光不誠如何求得學問,做得君子,聞得大道?”說罷目光如炬看著李嵐山。

百福連連發問,問的嵐山身體連連抖動,雙手劇顫,希羽先生聞百福怒言心中暗喜:“小小年紀,口直心快,心口如一,果然君子之風。然,寶玉多有棱角,還要稍加雕磨,方能成就一塊美玉。”,先生目光轉視李嵐山道:“我再問你,你可願意讓他?”

李嵐山又聞先生身發問,止住心神,目光清澈明亮平聲道:“弟子不願。”說完對著張百福一拜,百福還禮。

希羽先生點頭道:“子曰:朝聞道,夕可死矣。日後切記明心明德,方能求得真學問。”轉頭又對百福笑道:“你這百福,天生一口利牙。”張百福含笑行禮,這時小詩如拉著王林從擠入人群,拉著百福小手好奇的四處觀望。

希羽先生看著四周,陸陸續續圍來的求學之士歎道:“欲求桃李滿天下,奈何院小栽幾枝?”眾人聞先生之肺腑,紛紛行禮,眼淺淚下,聲短而泣。

片刻後先生止淚,低頭見百福張口欲言,問道:“百福可有甚要說?”

張百福環顧四周泣子泣民,斂袖禮問:“先生腳下便是土,何愁桃李無處栽?”其童聲清透,響徹全場,落淚的忘記擦淚,聲短的止住泣聲,男女老少,高低貴賤,皆是無聲。

希羽先生聞後眼明心悟,撫須大笑道:“‘先生腳下便是土,何愁桃李無處栽?’好好好,百福一語驚醒夢中人,老夫便立地為堂!”說完又對著一旁皇帝禮拜道:“不知陛下可否將此地借用草民,用來教書育徒?”

皇帝扶起先生喜道:“先生來我傲來,欲傳桃李,使我傲來小國能聞聖人大道,莫說這小小場地,就是借我江山來用,朕也願借得!”龍音貫穿環宇,驚動乾坤,在場傲來子民聞後山呼“吾皇萬歲,陛下聖明。”真乃——聲如大潮席天下,氣如巨浪卷蒼穹!好個齊心小國,好個聖明賢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