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是一個文化大省,其文化源頭肇自遠古,曆秦、漢,經三國,留下了諸多名勝古跡和故事文本,皆融進了四川文化的血脈之中,造就了四川強大的文化根基。四川自唐代以來,逐漸形成了獨具四川地方特色的文化形態,四川逐漸成為中國西南隅的文化大省,具有豐富的文化資源,具有文化產業發展不可多得的良好基礎。四川省的文化發展一直走在全國前列,新世紀之初,四川省委、省政府就站在高瞻遠矚的戰略高度,適時發布了《加快建設西部文化強省的若幹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為新世紀四川文化產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政策基石。《意見》不僅從政策高度,提出了四川文化產業發展所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遵循文化發展規律和市場經濟規律,深化改革,積極推進觀念創新、體製創新、機製創新,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為四川的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思想保證、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使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不斷提高,文化產業增加值在國民經濟總量中所占份額不斷增大,促進四川的跨越式發展和全麵建設小康社會。”《意見》還提出了四川文化產業5年內需要達到的目標,即“培育‘一個文化中心’,突出‘四大特色文化’,達到‘三個四分之一’,實現‘兩個提高’,西部文化強省建設取得明顯成效。
‘一個文化中心’是:把成都市培育成文化建設整體水平在西部地區名列前茅的重要文化中心。
‘四大特色文化’是:革命傳統文化、巴蜀曆史及文學藝術文化、少數民族及宗教名勝文化、現代高科技文化。
‘三個四分之一’是:四川文化產業經濟總量占西部地區的四分之一,文化從業人員數占西部地區的四分之一,獲國家級獎的文化成果數占西部地區的四分之一。
‘兩個提高’是:提高文化產業的發展速度,其增速高於全省GDP的增長速度;提高文化產業增加值在全省GDP中所占份額。”在《意見》的思想指導下,四川首先在圖書銷售行業開始了產業化進程。2003年6月,四川新華發行集團被確立為全國文化體製改革試點企業集團。四川新華發行集團開始打破“鐵飯碗”開始從事業單位,轉變為以市場為導向的自負盈虧的現代企業。2005年,以四川新華發行集團作為主發起人,與多家新聞出版產業集團跨地域、跨行業資本聯合,組建了全國出版發行業第一家按照上市公司標準組建的股份有限公司——四川新華文軒連鎖股份有限公司。四川新華文軒集團從一家需要財政撥款單位,開始向四川利稅大戶邁出了堅實的步伐。2007年,四川新華文軒連鎖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聯交所成功上市,成為中國大陸首家在境外上市的出版發行企業。2010年,新華文軒與川內15家出版單位實現資源優化組合,這次整合是中國出版發行史上的首個成功案例,成為中國首個以市場化手段完成本省國有出版發行主要業務資源整合的重要典範。自此四川新華文軒集團更名為“新華文軒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新華文軒的成功,起到了良好的帶頭作用,此後四川日報報業集團、四川出版集團、四川黨建期刊集團、峨嵋電影集團等先後組建。四川文化產業改革在朝著縱深方向發展。2003年,四川日報報業集團率先在全省宣傳文化係統全麵推進勞動、人事、分配三項製度改革。四川日報集團以全員競聘上崗為突破口,積極推進事業單位向企業改革,通過改革四川日報集團不僅增強了核心競爭力,總資產還從幾個億一躍達到幾十億元。
2004年是四川省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一年。同年四川省委省政府出台了《關於加快文化體製改革和文化產業發展的意見》,同時成立了省委副書記陶武先為組長的四川省文化體製改革和文化產業發展領導小組。這一年具有西蜀和三國特色的“錦裏”鳴鑼開街,這是一條具有開創性的文化旅遊街區。它是全國首個由國有事業單位與民間資本合作,不需要政府投入建設的文化旅遊項目,並成立了錦裏民俗休閑街股份公司由武侯祠博物館,民間資本各持股40%,武侯祠員工持股20%成立的一家股份製企業。“錦裏”是秦、漢、三國時期成都的一條以織錦售錦為主的著名古街,古代南方絲綢之路的起點之一,其曆史淵源久遠,文化底蘊深厚。成都市文化局和成都武侯祠博物館根據成都市委、市政府“文化強市”的戰略部署和“把優勢文化資源轉化為現實文化生產力”的具體要求,經過各方專家反複論證,並經國家和省、市相關部門批準,於2002年在三國文化旅遊勝地的成都武侯祠紅線內非重要文物保護區域裏開建了“錦裏”古街。曆經3年建設,於2004年10月31日正式對外開放。該街占地僅16.4畝,建築麵積6500平方米,街道全長也隻有340米。“錦裏”開放以來先後被文化部等授予了“國家文化產業示範基地”、“全國十大文化名街”、“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旅遊示範區”等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