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重視文化創新,保護地域特色。市場創新意味著生命力與競爭力。我省自2007年開始對省歌舞劇院的《大唐華章》、省川劇院的《火焰山》《鏡花緣》等項目按照國際文化消費市場的需求量身打造產品服務,創新節目的產品包裝、生產方式、合作方式,並由此成功拓展了海外市場。《春之祭》在藝術創作、營銷模式和文化管理上與國際市場接軌,實現了項目合作的國際化和多元化。省歌舞劇院天姿國樂團運用大量現代手法,結合器樂與人聲、民樂與詩歌、舞蹈、書法、繪畫等多種藝術形式,將中國音樂帶入了美國主流的演藝舞台。樂山歌舞團與澳大利亞墨爾本藝術節合作編排演藝產品。然而,創新並不等於一切向國際化看齊,真正的創新應是與傳統的完美平衡與融合,因為地域特色才是文化交流真正的名片與財富。而文化創意產業不需要馬上看到消費市場的繁榮,而是文化核心價值跟每個文化產業類別的獨特性。在兼顧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前提下,我省應積極探索,尋找地方藝術與國際市場最佳的契合點。比如,川劇《紅梅記》以最傳統的“徒歌式”高腔和鑼鼓伴奏本色演出征服了挑剔的法國觀眾,奪得第五屆巴黎中國戲曲節最高獎“塞納大獎”,具有四川地方色彩和國際元素的原創遊戲作品和項目受到風投公司的關注,出口區域從往年的港澳台地區和東南亞國家擴展到了英國、德國、俄羅斯、美國等歐美地區,就說明真正的地方藝術是一種獨特文化資源,更能贏得國際市場的青睞。
3.積極利用渠道,主動搭建平台。我省利用官方外交渠道開展了不少高層次的文化交流、文化項目推介活動,如“感知中國·印度行——四川周”、“文化中國·錦繡四川”等,對於展示我省形象,促進國內外文化資本與四川文化資源牽手,為各劇團、企業進行對外文化貿易奠定了良好基礎。但這始終是一種被動的平台利用而不是主動的平台搭建,是一種“搭車”而不是“開車”行為,對於推出對外文化交流精品項目不具有適時性和必然性。因此,兩手抓是最佳選擇。目前我省鼓勵院團參與海外合作創作,並多次邀請境外藝術經紀機構來川挑選節目,促成了彩燈、川劇、雜技、木偶、民樂、舞蹈等多個門類赴外演出,但這隻是短期、臨時、零散的工作模式。真正能提高對外文化工作綜合能力的還在於兩個途徑。一是充分利用“央地合作”戰略共建長期、可持續、集成化平台。我省應主動與中央尋求戰略對接、項目統籌,將地方的對外文化規劃與項目納入國家對外文化的總體發展戰略格局中,找準結合點,突出四川特色,積極爭取國家有關部門和我駐外機構的支持,整合對外工作資源。這樣一方麵可以尋求中央政策支持,另一方麵可以提升我省對外交流的層次和水平。二是結合省內對外文化交流基地建設與海外陣地拓展,提升“走出去”的能力。2011年初,我省被文化部確定為首批海外中國文化中心央地合作的九個省市之一,對此文化部將提供政策支持和部分經費補貼,文化中心將通過多種渠道為地方文化走出去搭建平台。這不僅為外國文化走進四川搭建了一個良好平台,更為四川文化走向世界開辟了一條嶄新途徑。我們應以此為契機,一方麵著力建設有質量、上規模、上水平的對外交流基地,培育優秀項目、凝聚優秀人才,完善文化支撐體係,另一方麵與駐外中國文化中心緊密合作開展項目,同時在國外友好省市建立長期合作基地,共享渠道與陣地。另外,針對目前我省對外交流中品牌及高精尖項目少、項目種類略顯單一的問題,解決外向型藝術編導和項目策劃人才隊伍問題以及完善項目培育、遴選和獎勵機製是當下較為迫切的需要。具體而言,除彩燈、雜技外,四川應推薦更多優秀企業和項目參評《國家文化出口重點企業目錄》和《國家文化出口重點項目目錄》,讓更多的企業和項目進入文化部“外向型”文化企業和產品資源庫。
一、重大項目
1.歡樂春節
2011年春節至元宵節前後,我省組派八個團(組),分赴亞、歐、美、大洋洲參加“歡樂春節”係列活動,內容涵蓋川劇、木偶、皮影、舞龍、歌舞等四川文化的精髓。借用“歡樂春節”平台,將豐富多彩的四川文化傳播到海外,打開了四川對外文化交流窗口,使世界了解四川,認識四川,也為省內文化產業了解國際市場提供了契機,對促進文化出口,提高四川文化國際影響力發揮了積極作用。
1月1日至10月31日,自貢“東方彩燈”在韓國展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