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對外文化交流(1)(1 / 3)

概述

2011年,我省堅持“對外”服務於國家外交大局,服務於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擴大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對內”服務祖國統一大業和國內和諧社會建設,服務文化事業發展的“四個服務”的總原則,積極推進對外及對港澳台文化交流工作。全年審核審批對外和對港澳台文化交流項目215項,參與文化交流人數為3566人,其中赴境外展演1825場次,觀眾覆蓋麵達169萬人次。演出、藝術品、燈展、民間工藝品出口保持穩定增長,核心文化產品出口總額達到424億美元,創曆史新高,同比增長302%,占全國文化產品出口總額的227%。由文化部外聯局向境外推薦的“中國優秀演藝項目精粹”係列項目中,四川的上榜項目數名列全國第三。我省交流形式不斷豐富,交流領域不斷拓展,交流規模不斷擴大,交流影響不斷增強,以更加開放的姿態大步走向世界。

2011年四川對外文化交流的主要特點是:

1.文化外交空前活躍。我省配合國家重大外事活動,根據對外工作的整體部署,參與開展了“歡樂春節”、“感知中國·印度行——四川周”、“想象澳大利亞·澳大利亞文化年”、智利“聖地亞哥一千”國際藝術節、加拿大德魯蒙維爾國際藝術節、“中法文化之春”、“中國:一個國家的藝術”中國文化係列活動等各類重大文化年、文化節活動,積極配合了國家對外工作大局。同時,廣泛開展了公共外交和民間外交。我省首次與國務院僑辦、國務院新聞辦、文化部合作,在歐洲麵向主流社會和僑界開展了集政治、經貿、文化、旅遊和僑務為一體的大型公共外交活動“文化中國·錦繡四川”歐洲行,展示了四川乃至中國的“軟實力”。成都市政府開展的一係列“國際友城年”活動,包括“澳大利亞文學周”、“中瑞經貿文化交流周”、“2011成都國際友好日”、“2011成都國際友城周”、“2011成都·泰國風情節”等在多個領域促成了友好合作,尤其是“2011成都國際友城周”在國內外引起巨大反響,其抱團聚集、變雙邊為多邊交往、整體推進友城工作的模式得到了全國友協、外交部外官司、歐洲司領導的充分肯定。

2.交流品牌日益響亮。以“非遺節”、“錦繡四川”、“蜀文化之旅”、成都大廟會、雜技、“天姿國樂”、川劇、大木偶、自貢彩燈、民族歌舞等為代表的一批對外與對港澳台的文化交流品牌越來越有影響,並呈現出精品化趨勢。這些品牌活動積極調動了地市州、民間參與重大文化活動的熱情,既打造了四川文化的名片,也加強了四川的對外宣傳,擴大了四川的國際知名度。許多品牌成為地市州社會和文化建設的重要抓手和推動力,獲得了許多支持。2011年,我省自貢燈貿、成都恒風動漫、阿壩州《藏謎》劇組、遂寧市春苗雜技藝術團、德陽雜技團等七家文化出口企業獲得省商務廳、省財政廳政策支持。自貢燈貿有限公司獲得2011年文化出口中央獎勵資金100萬元。

3.交流內涵不斷深化。開展了富有成效的高規格、深層次的思想文化對話,如大陸非遺專家與台灣同行首次開展專題研討和對話的“兩岸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論壇”,友城交流30年來規模最大、規格最高、地域最廣的“中國·成都國際友好城市圓桌會議”、非物質文化遺產成都國際論壇、海峽兩岸大學圖書館合作發展論壇、兩岸經貿文化論壇、中國——南亞國際(文化)論壇、休閑城市國際論壇等,影響廣泛,有力深化了我省對外文化交流的內涵。

4.對台交流實現突破。繼2010年“天府四川寶島行”活動後,2011年四川在台灣開展了又一高層次、大規模、內容豐富、特色鮮明的經貿文化交流活動——“台灣·四川活動周”,該活動直航高雄,開創了省部級官員訪台“南進北出”的先例。“情係巴蜀——兩岸文化聯誼行”作為首次在四川舉辦的兩岸文化交流活動核心品牌,是四川近年來規模最大的川台文化直麵交流活動,被文化部定為2011年對台文化交流重點項目,並納入了國務院台辦2011年重點項目規劃。市州對台交流也實現了大突破。綿陽市舉行的海峽兩岸文昌文化交流活動是該市近年來列入國務院台辦的第一個重點交流項目。南充市文化創意代表團赴台灣訪問,實現了南充與台灣進行文化交流合作的“破冰之旅”。另外,四川民族歌舞交流團為台灣同胞獻上歌舞盛宴、台灣同胞在成都武侯祠請“諸葛亮”赴台、海峽兩岸經貿文化交流協會參訪團許勝雄一行訪川交流、2011海峽兩岸少年兒童科技嘉年華、成都雙流黃龍溪“燒火龍”首次赴台演出、四川傳統文藝“絕活”展演台北、兩岸大學生赴北川開展“重返災區、感受巨變”主題活動、“寶島媒體災區看振興”采訪活動等都取得了良好反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