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半夜辭官山濤的亂世生存之道(3)(3 / 3)

1.出於一種道義上的後悔。嵇康的死,肯定對其孩子打擊很大,並且極有可能長期處於恐懼之中。而嵇康也知道自己當年寫的那封絕交信已經將山濤置於恥辱之地。如今,我把自己的孩子托付與你,讓世人知道,我還是很信任你的。如此一來,可以減少山濤的內疚感。

2.出於對孩子的前途考慮。山濤卓越的遠見,政治才能無疑是竹林七賢中最好的一個。為了孩子的將來,山濤是不二之選。

3.山濤值得信賴,他有君子風範,不會不對嵇康的後代悉心照料的。事實證明,山濤將嵇康的後代照料得很好。嵇康死後的20年,他的兒子嵇紹正好30歲。經過山濤的培養與推薦,嵇紹官至侍中。後來,在八王之亂中,為了保護晉惠帝司馬衷,而英勇殉國,名垂千古。有一個成語叫做“嵇侍中血”,說的就是嵇康的兒子嵇紹。而這個成語也成為了忠臣之血的最佳詮釋。

現在,我們來對山濤做一個總結。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山濤後來位居三公,並善終。其次,我要說山濤在亂世中的生存之道。對於評價曆史人物,應該盡量做到公正,不能因為山濤曾經為司馬氏服務,就說他這個人不咋地。這其實是對竹林七賢的一種誤解。山濤之所以出去做官,他又那麼多優厚的條件,他為什麼不可以去做官?人總不能碌碌無為於一生,空有一身才學?根據史料記載,山濤是魏晉時期的一位比較優秀的政治家。他對時局、政治的把握相當到位。比如,司馬昭曾讓山濤擔任司馬炎的老師。如果山濤是一個草包,司馬昭會把這樣一個重要的人物交給他嗎?後來,司馬昭在立太子的問題上拿不定主意,還專門請教山濤,山濤隻說了一句話,就把司馬昭點醒了,即“廢長立少,為禮不詳”。(《晉書·山濤傳》)山濤的這句話說得很有遠見。曆史證明,司馬炎真的很牛皮,他統一了天下,結束了三國鼎立的局麵。

山濤在為官期間,清正廉明,可謂是兩袖清風,深得世人的尊敬。有一個典故叫做“懸絲尚書”說的就是山濤清正廉明。對此,《晉書·山濤傳》中也有記載,“初,陳郡袁毅嚐為鬲令,貪濁而賂遺公卿,以求虛譽,亦遺濤絲百斤,濤不欲異於時,受而藏於閣上。後毅事露,檻車送廷尉,凡所以賂,皆見推檢。濤乃取絲付吏,積年塵埃,印封如初”。

當時,有一個叫袁毅的縣令,想賄賂山濤,又怕山濤不願意接受。他就偷偷地給山濤送去了百餘斤真絲。山濤知道後,就讓家人將這些真絲懸掛於梁上而不用。這樣一來,既不得罪任何人,也表明自己是無心收禮。後來,袁毅東窗事發,朝廷煙嚴懲不貸,凡是與之有關聯者,都要受到處罰。當查到山濤時,隻見那百斤真絲還懸掛在梁上,雖已為蟲蛀食,但“積年塵埃,印封如初”。因此,山濤便有了“懸絲尚書”的美名。

山濤為人正派,生活作風端正。山濤很愛他老婆韓氏,就算在後來位居三公時,他也沒有娶小妾,不養奴婢。山濤死後,根據《晉書·山濤傳》的記載,你可能很難想象,這個朝廷重臣的全部家當僅為“舊第十間,子孫不相容”。山濤一共有五個兒子,我可以做這樣一個計算,這五個兒子結婚後,分家的話,一個兒子隻有兩間房子,如果有了小孩,那肯定是“擠上加擠”。

通過全文的敘述,我們可以看出,山濤有這麼多優勢與優點,他如何不能在亂世中安身立命?總之一句話,山濤的做人、為官、處世之學時值得我們學習與借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