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麵我們提到歐陽修對曾鞏的影響很大。事實上,這不僅表現在對曾鞏的成名上,還表現在對曾鞏的成長經曆上。我們很難想象,想曾鞏這樣一個才子,他為了一家人的生計問題,竟然在家中苦苦努力與奮鬥了整整21年。還是看看這樣一組信息吧!這將有助於我們對曾鞏的了解。
1.八歲時,母親去世。大約十四五歲的時候,才跟著父親曾占義到任官的地方讀書。換句話說,接受的啟蒙教育比較晚。
2.隨父親進京,父親突然於途中暴病身亡。這讓原本就貧寒的家庭無疑是雪上加霜。
3.兩次參加科舉考試,均未通過,深受打擊。
4、家中兄弟姐妹眾多,四個弟弟,九個妹妹,一個老祖母,以至於吃住都成問題。其困程度達到“無田以食,無屋以居”(《曾肇·子固先生行狀》)的地步。
5.由於家庭貧窮,為了一家人的生計,以及考取功名,直到32歲才結婚。我們知道,就算按照現在的法定結婚年齡,曾鞏已經是相當的晚婚了。
根據現有的史料分析,曾鞏的父親以及兄長應該是屬於那種不善於掙錢養家之人。因此,這麼一大家子人的生計問題,全部落在曾鞏一人身上。然而,即便是因為上述窘況。曾氏家族居然出了七個名家,史稱南豐七曾。而曾鞏更是被列入唐宋八大家。都說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想想我們現在的生活,想想我們現在的學習環境,我相信足以讓很多人汗顏。
可能大家對於上麵提到的情況有所懷疑。我們不妨從曾肇在《子固先生行狀》裏的一段話裏找找證據,看看曾鞏為了一家人付出多少心血。“公時尚少,皇皇四方,營饘粥之養。光祿不幸早世,太夫人在堂,闔門待哺者數十口,太夫人以勤儉經理其內,而教養四弟,相繼得祿仕,嫁九妹皆以時,且得所歸,自委廢單弱之中,振起而亢大之,實公是賴。”
曾肇記述的這段話,給我們透露這樣一個信息:即一家大小的生計問題都是由曾鞏來操辦。為此,曾鞏不得不外出謀生。由於曾鞏的無私奉獻,使得四個弟弟學業有成,並做了官,九個妹妹都嫁人有家。寫到這裏的時候,我的心情一下子變得沉重起來。也許,是因為性情所致吧!
那麼,曾鞏在外出謀生的日子有多難呢?其實我們也可以想象得到,好在曾鞏在一首詩裏有記載,“荏苒歲雲幾,家事已獨當。經營食眾口,四方走遑遑……落日號虎豹,吾未停車箱。波濤動蛟龍,吾方進舟航”。(《曾鞏·讀書》)
曾鞏說他在很小的時候,就開始承擔家庭的重任。為了一家人的生計,他不得不天天奔走於四方。由於遠在他鄉,舉目無親,曾鞏倍感孤獨、無靠,什麼事都隻能靠自己解決。在異鄉打拚的日子裏,曾鞏跋涉過險山惡水,遭遇過虎豹的威脅。然而,即便是如此,一刻也不能停歇。不為別的,因為家裏的人都等著他歸來,才有飯吃。每當想起這樣的往事,曾鞏不禁感慨萬分,人世間的艱辛與無奈,曾鞏都一一體會到了。如果不是曾鞏這樣的拚命操持家業,他的幾個弟兄又如何學業有成?然而,這還不是最厲害的,曾氏家族,在短短的十年時間——從宋仁宗嘉佑二年到治平四年,即公元1057年到公元1067年,先後有十個人考上了進士。另外,連曾鞏的妹夫王無咎、王彥深以及妹夫關景輝也考上了進士。這一大家子人,硬是靠著自強不息,以及曾鞏的不懈付出而人才濟濟,實在是讓人不得不佩服。
宋仁宗嘉佑二年的時候,曾鞏考上了進士。而在這一年考上進士的人都是牛叉人物。比如,蘇軾、蘇轍、程頤、張載等。我在想,曾鞏為了一家大小的生計問題,他又是如何讀書的呢?盡管曾鞏接受的啟蒙教育比較晚,然而他的天賦卻非常高。根據《宋史》的相關記載,說曾鞏是“讀書數百言,脫口輒誦”。到了23歲的時候,即宋仁宗慶曆元年,也就是公元1041年,曾鞏好不容易有了機會到國子監廣文館太學讀書,不久便得到歐陽修的賞識。按理說,這樣的大好前景,曾鞏應該是前途一片光明,畢竟,以當時的曾鞏能得到歐陽修賞識,那可是千載難逢的機會啊!可是,還是因為家庭生計的緣故,使得曾鞏不得不忍痛割愛,離開學校,以謀生計。我們來看曾鞏當時的內心有怎樣的痛楚,在《上歐陽學士第二書》中,曾鞏這樣寫道,“徒恨身奉甘旨,不得旦夕於幾杖之側,稟教誨,俟講畫,不勝馳戀懷仰之至”。什麼意思呢?曾鞏說他恨自己不能朝夕相隨於歐陽修身邊,聆聽他的教誨,學習文化知識。可是,世事真的好殘酷,好殘忍啊!為了一家人的生計,我隻能那個放棄學業。我隻能強忍心痛,我隻能把對你的思念之情,仰慕之情埋藏在心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