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南豐七曾舍我誰曾鞏的成名秘訣(1)(3 / 3)

在這個墨池的旁邊,如今是撫州州學的校舍。王君盛教授擔心墨池的故事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被湮沒無聞。於是,他就寫了“晉王右軍墨池”六個大字懸掛在門前。並對我說:“希望你能寫一篇文章以作紀念。”我想,王君盛多半是擔心王羲之在這墨池邊刻苦憐惜書法的事跡被後人遺忘,同時也是為了宣揚王羲之那種勤學苦練的精神,以此來勉勵學生好好學習。王羲之不過是因為有書法這一技之長,後人就對他之一推崇備至,更別說那些仁人君子們留下來的高尚美德,對後人的影響豈不更大,更深遠?

我們來看《墨池記》的行文特點及風格,即中心主題明確;語言簡潔樸實;結構簡單清晰;思想純正向上;內容豐富。假設這篇文章由歐陽修來寫,會出現什麼樣的情況?我們知道,歐陽修文章的風格和特色是舒緩自然,如溪如水,自然通達。那麼,我們可以推斷出歐陽在開篇時定會由臨川城的地理位置以及曆史寫起,然後分別對高地、溪水、新城進行描述。又或者,歐陽修定會從墨池的由來以及真假的辨析寫起,然後層層鋪墊展開,敘議結合,縱橫有理。對此,相信大家我在“一點滄洲白鷺飛歐陽修的醉翁之意”裏歐陽修寫的《上範司諫書》就早已領教了,怎麼說都有理,你無法辯駁。再來假設,如果這篇文章由蘇軾來寫,又會出現什麼情況?我們知道,蘇軾的文章是柔和百家,個性鮮明突出,以儒家和佛道相並融。蘇軾來寫《墨池記》肯定會文采飛揚,融貫古今,旁征博引,定會將有關墨池、王羲之的逸聞趣事融入到儒家與佛道中來,可謂是上天入地,寓情快哉。對此,我們可在《赤壁賦》中細細品味。

如此,我們可以看出,曾鞏的文章簡潔快語,不蔓不枝,以儒家為正統,不參雜其他學說。注重現實,嚴謹周密,不浮躁,不講究語言華麗,堆砌辭藻。進一步來說,像歐陽修等文壇前輩如此推崇曾鞏,就是因為曾鞏的文章有一種端正之美,為當時的文章樹立起了一種新的典範。換句話說,正是因為曾鞏文章的端正之美,使他能立足於北宋文壇。

到了南宋時期,曾鞏的文章再次受到推崇。比如朱熹,他在看了曾鞏的文章後讚不絕口,不肯罷卷。甚至認為曾鞏的文章是繼孟子、韓愈之後寫得最好的。到了明代,茅坤更是推崇備至,朱熹可能做夢都沒有想到,這是因為他這樣盛讚曾鞏,以至於茅坤認為朱熹的文章理數都是來源於曾鞏。這麼一來,好像朱熹是師承曾鞏了。我們知道,朱熹除了文學家的身份,還是一個理學家與哲學家。朱熹的古代文化的地位是有目共睹的,因此朱熹對曾鞏的評價很是有影響力。以至於到了南宋的宋孝宗時期,曾鞏的身份和名氣達到了如日中天的地步。一下子又多了兩個身份,即理學家與哲學家。這不跟朱熹的身份一樣了嗎?可能有人要問了,這是怎麼一回事啊!

原來,在宋孝宗時期有一個叫陳宗禮的人,這個人很牛叉,官做到了樞密院參知政事,並以挺拔峻峭窮理著稱,其著作有《寄懷斐槁》、《曲轅散木集》等。陳宗禮對曾鞏的喜歡達到了崇拜的地步,就跟現在的追星族一樣,隻不過他是屬於高級追星族。在陳宗禮的推動下,宋理宗寶佑四年,即公元1256年,當時的南豐郡太守楊瑱為曾鞏建造了曾文定公祠,將曾鞏當做理學家來祭奉。在宋元交替的時期,有一個叫劉塤的人這樣評價曾鞏,“於周程之先,首明理學”。之後,他又將曾鞏的身份提升到思想家。再加上南豐後裔對曾鞏的祭奉,使得曾鞏的影響力影響深遠。這麼一來,到了明代,唐宋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茅坤,幹脆就將曾鞏列入唐宋八大家。為此,他編寫了一本名為《唐宋八大家文鈔》的書。而唐宋學派主張寫文章循序漸進。因而,曾鞏的文章便成為他們推崇的主要“課本”。簡單的來說,就像我們今天寫文章一樣,你不可能要求一個沒有文學功底的人寫出一篇上乘佳作吧!唯一能做的就是循序漸進,一步一步的來。如果一開始就能寫出像歐陽修、蘇軾、王安石那樣的文章,幾乎不可能。就算可能,恐怕也是少之又少,乃神才也。這就是茅坤為什麼要將曾鞏列入唐宋八大家的重要原因。到了清代,曾鞏的文章達到了空前的歡迎程度,他的文章篇目遠遠超過了唐宋八大剩下的那七位,位居榜首。

通過以上所有描述,我們終於弄清楚為什麼一生平淡無奇的曾鞏能列入唐宋八大家,名流千古的原因了。現在,有這樣兩個問題擺在我們麵前,曾鞏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他的成長經曆又有哪些?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