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關於蘇軾的死因,這裏我做一點補充說明。早在蘇軾離開海南向朝廷“請老,以本官致仕”(《蘇轍·亡兄子瞻端明墓誌銘》)時,他就身染重病,從建中靖國元年的六月到建中靖國元年的七月二十八死亡,50多天的時間裏,蘇軾的病情時好時壞,關於蘇軾在此期間情況的具體的記錄大家可以參閱北宋何薳撰寫的《春渚紀聞》以及清朝陸以湉的《冷廬醫話》中的相關記載。我所要說的是,蘇軾之死有可能是自己仗著自己也懂醫術,以自病自診而導致病情嚴重惡化。根據蘇軾的《與錢濟明書》中的記載,“某一夜發熱不可言,齒間出血如蚯蚓者無數,迨曉乃止,困憊之甚。細察病狀,專是熱毒,根源不淺,當專用清涼藥。已用人參、茯苓、麥門冬三味煮濃汁,渴即少啜之,餘藥皆罷也。”
根據醫學知識,我們看從這段話中看出,蘇軾明顯是吃錯了藥。林孝廉在《昌彝射鷹詩話》中曾說,“公當暴下之時,乃陽氣為陰所抑,宜大順散主之……人參、茯苓、麥門冬三物,藥不對病,以致傷生”。也就是說,蘇軾選用了人參、茯苓、黃茋等溫補的藥,雖是對症下藥之舉,但除了麥門冬為清涼藥外,人參、茯苓卻是溫藥,蘇東坡可能也是出於補氣而將參、茯苓、麥門冬三味藥一並服用,豈知這是錯誤的。正確的治療方法應該是,先治療好熱毒,然後再補氣。而蘇軾恰恰相反,以清熱解暑之劑來醫熱毒之症,終於導致了“藥不對病,以致傷生”的惡果。當然,蘇軾之死,就算他不亂用藥,可能也活不長久,畢竟身體狀況以及年齡擺在那裏,用錯藥不過是加速他死亡的原因之一。總而言之,蘇軾就這樣病死了。
蘇軾死後,按照蘇轍在《亡兄子瞻端明墓誌銘》中記載,可謂是“吳越之民,相與哭於市,其君子相與吊於家;訃聞四方,無賢愚皆谘嗟出涕”。簡單來說,就是全國人民都哀悼他。而蘇門的子弟也紛紛用自己行使哀悼蘇軾。比如,張耒就用自己的俸錢在薦福禪寺做了一場佛事。晁補之則寫下了《祭端明蘇公文》,在祭文中他這樣寫道,“間關嶺海,九死歸來,何嗟及矣,梁木其催”。意思是說,蘇軾好不容易破除萬難,以為可以再展雄風,誰知卻陡然而逝,真的讓人萬分的悲傷。
現在,我們回過頭來看,蘇軾的一生有過多次超越,而他給人感覺可用一個詞來形容,這就是“曠朗清風”。如今,我們大多數人對蘇軾的了解都是通過他的詩詞,而在詩詞背後的那個蘇軾更是我們應該去挖掘的。由於篇幅所限,本文所述的也不過是一點皮毛而已。
最後,我以蘇軾的一首名為《題西林壁》的詩做為行文的結束。我總覺得,這樣一首詩應該是詩詞背後的那個蘇軾的真實寫照,“橫看成林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生在此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