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同誌說過:“中國的問題,壓倒一切的是需要穩定。沒有穩定的環境,什麼都搞不成,已經取得的成果也會失掉。”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上,我們要深化改革、要擴大開放、要發展經濟、要健全法製、要改善民生,要建設一個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就絕對離不開一個穩定的社會環境。因此,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在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過程中,各級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既要抓好發展這個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又要把保持社會穩定當作第一責任,切實提高維護穩定的能力。
穩定是改革、發展的前提和基礎
利莫大於治,害莫大於亂。穩定是改革、發展的前提和基礎。沒有社會穩定,我們就將一事無成。
早在1987年3月8日,鄧小平接見外賓時就曾指出,保持“國內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麵”,“有領導有秩序地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是實現“三步走發展戰略”的重要條件之一。6月29日,他又指出:“沒有安定團結的政治環境,什麼事情都幹不成。”1989年2月26日,他又說:“中國的問題,壓倒一切的是需要穩定。沒有穩定的環境,什麼都搞不成,已經取得的成果也會失掉。”1990年12月24日,他強調:“我不止一次講過,穩定壓倒一切,人民民主專政不能丟。”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產生後,更將“穩定”、“改革”、“發展”作為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三個有機統一的組成部分進行考慮:穩定是前提,改革是動力,發展是目標。
保持社會穩定,最重要的就是正確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關係,要始終把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社會可承受的程度統一起來,把不斷改善人民生活作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關係的重要結合點,在社會穩定中推進改革發展,通過改革發展促進社會穩定。越是改革發展任務繁重,越要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三者關係,越要保持社會穩定。
總體來看,當前我國社會大局穩定,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經濟實力、綜合國力大幅提升,社會管理和服務水平不斷提高,人民群眾安居樂業,群眾對社會治安的滿意率逐步上升。但受境內外各種因素的影響,社會矛盾還比較多,影響穩定的問題時有發生。
從國際形勢看,一些西方敵對勢力對我實施西化、分化的圖謀愈演愈烈,打著維權的旗號借機插手人民內部矛盾,蓄意製造各種事端。一些西方發達國家采用軍事演習、強化區域聯盟等手段拉攏周邊國家共同遏製我國的崛起,竭力堵截我國發展前進的道路。
從國內形勢看,地區、城鄉發展不協調、不同社會群體之間收入分配差距懸殊、社會管理和服務措施滯後等因素,導致土地征用、房屋拆遷、企業改製等傳統問題進一步凸顯,勞資糾紛、債權債務糾紛等新型矛盾不斷產生,一些影響社會治安的不穩定因素仍然潛滋暗長,治安亂點和突出治安問題仍然存在,我國處在人民內部矛盾凸顯、刑事犯罪高發、對敵鬥爭複雜這一時期特點在短期內難以根本改變。
麵對錯綜複雜的形勢和艱巨繁重的任務,維護穩定尤為重要。堅持維護社會大局穩定不動搖,才能心無旁騖地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就拿新疆來說。回顧新疆60年的發展曆程,解放前這裏沒有一寸鐵路,僅有幾座簡陋的工廠,一些地方糧荒不斷,人民生活貧困不堪;如今,四通八達的交通網將新疆各地連接成片,新疆農民人均收入居西北五省區首位,烏魯木齊已發展成為中亞地區最繁華的城市。新疆的變化日新月異,目前新疆人均GDP近3000元,社會的發展舉世矚目。這一切得益於各民族團結一致的共同努力,得益於新疆穩定的發展環境和國家經濟的快速發展。
社會穩定與經濟發展相輔相成,與每個人的利益息息相關。新疆的多年穩定,帶來了百業興盛,帶來了持續發展,帶來人民的安居樂業,帶來了社會的文明進步。事實充分證明,穩定是新疆發展繁榮的生命線。一旦失去穩定這個基石,社會的繁榮發展就失去了基礎,已經取得的成果也會喪失。
實踐證明,隻有保持社會穩定,我們才能夠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才能夠妥善應對和處理各種新情況新問題,牢牢掌握加快發展的主動權,才能夠最大限度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凝聚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強大力量。
維護穩定是領導幹部的第一責任
發展是硬道理,是第一要務;穩定是硬任務,是第一責任。社會穩定與經濟發展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社會穩定是經濟發展的基礎,經濟發展又有助於保持社會穩定。而檢驗一個地區、一名領導幹部的政績,不僅要看經濟的增長,而且要看社會的穩定狀況。穩定,是最大的政治,是最重要的政績。
綜觀中國曆史,穩定直接影響著每一個王朝的興衰成敗。西漢的“文景之治”、唐朝的“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清朝的“康乾盛世”等都離不開國家的統一和社會的穩定。同時,社會動蕩是導致王朝衰亡的重要原因,唐朝由盛到衰的轉折點“安史之亂”就是最好的例子。
正因如此,穩定最符合群眾的心願,穩定也最能得到百姓的擁護。作為領導幹部,要從政治上認識抓好發展第一要務,履行穩定第一責任的重要性和緊迫性,進一步增強憂患意識、責任意識、使命意識,切實承擔起本地區維護穩定第一責任人的義務,正確把握和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妥善處理各方麵的利益關係,切實維護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切實維護群眾的利益,切實把維護穩定工作放在心上、抓在手中、落到實處。
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同誌在領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高度重視維護穩定工作,始終把維護穩定作為關係國家長治久安、關係黨的事業興衰成敗的大事來抓。
當前我們正處在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體製轉軌、結構調整、利益格局變動,使各種社會矛盾凸顯。這一方麵為我們深化改革不斷提出新的任務;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動力,另一方麵也給我們維護社會和諧穩定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因此,我們要進一步提高對維護社會穩定重要性的認識,切實履行好“第一責任”,把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任務落到實處。
一是抓源頭治理。各級領導幹部隻有時刻注意和發現當前社會所麵臨的新型矛盾並及時妥善化解,爭取工作的超前性、主動性,才能更好地把握穩定這個大局。任何矛盾都有其根源,領導幹部經常深入基層、深入群眾,對事關社會穩定的各個問題要進行調研分析,充分了解掌握其產生的原因,才能有效地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措施。找到原因和措施後,應該果斷處理,及時化解,把問題解決在一線,解決在萌芽狀態,從源頭上遏製影響社會穩定因素的發生。
二是抓基礎工作。人們常說“基礎不牢,地動山搖”。每個家庭、每個村社、每個街鎮、每個區縣的穩定才能構築全市的社會穩定。因此,要做好社會穩定工作重要的是做好基層的基礎工作,把社會穩定工作落實到每個家庭。對社會穩定工作應逐村逐戶抓落實,真正建立起強大的安全防範網絡,形成社會治安秩序好,群眾安居樂業的良好局麵。隻要我們每個單位、每個家庭、每個村都能做到“管好自己的人、看好自己的門、做好自己的事”,那麼全社會穩定無疑就有了保障。
三是抓疏通渠道。有人說“人無難事不上訪,民無苦情不喊冤。”人民群眾之所以上訪,甚至越級上訪,其目的就是要引起領導的重視,給他們解決問題,隻要我們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理念,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責任感,滿腔熱情地對待群眾的信訪,實實在在地為信訪群眾解決問題,群眾的怨氣就會消除,上訪的事情就會越來越少。各級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一定要端正對信訪工作的態度,要認識到群眾來信來訪不是鬧事,不是出難題,更不是給各級領導難堪、給領導臉上抹黑,而恰恰說明他們對政府信任、對領導的信任。對待群眾的信訪不僅應堅持:“一張笑臉相迎,一把椅子請坐,一把熱茶解渴,一句好話暖人心”的“四個一”標準,更要對信訪群眾堅持做到“來者不拒,言者必聽,聽後必辦,辦後必回”的工作要求,把群眾的來信來訪作為我們了解民意,掌握基層工作動態的窗口。
四是抓責任落實。有人說“責任不明,工作不實”。因此,責任落實是做好維護社會穩定工作的前提。責任落實首先要強化責任意識,即樹立“發展是政績、穩定也是政績”的思想認識,樹立在其位、謀其政、司其職的角色意識,找準位置和切入點,主動承擔維護穩定第一責任人的職責。堅持責任追究製,哪裏出問題就追究那裏的責任,嚴格執行“一票否決製”,該處理的處理,該懲罰的懲罰,隻有這樣才能產生壓力和動力,促使各級領導幹部抓好穩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