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浪漫之旅(6)(1 / 3)

從此,道士住在宮裏。每天於呂洞賓供桌旁坐著,有人來布施,他就及時敲三下罄,聲音清脆而悠長。有時候,他替遊客翻開呂洞賓簽薄,尋找到抽簽所指的一頁,細細為遊客解說。漸漸,呂公祠香火旺起來,因為遊客總是能慕名而來,滿意而歸。旺盛財源,亨通官運,甚至子女的“金榜題名”。還有,藏在心底的秘密,被道士在未知中詮釋出美好前景。人們來還願,把大紅緞子披在呂祖身上,把紅布條,繞在院中那棵銀杏樹幹上,使寂寞已久的神仙呂洞賓,天天像過誕辰。

南邊屋簷一角,生了小蜂窩爐,爐上小鐵鍋裏,總在熬一些我們沒有吃過的粥。比如,祠前塘裏荷葉,後園子裏蘿卜纓子,銀杏樹葉子,還有幾段不知名藥材,放在一起煮。有一次,他問我有沒有金戒指或者耳環,借給他。我把手上戒指脫下來,給他。他放進煮著藥材和蔬菜的小鍋裏。

女伴秀林說,你怎麼那麼信任他,500塊錢燒得,想送給他?看他年輕?

你不怕造孽,糟蹋出家人幹啥。我嘴硬。

我信任他。說不出為什麼。也許,是他眉宇間那絲憂鬱?或者,他包袱裏那些書?線裝本,發黃的紙,文字晦澀難懂。還有,一縷冷香,在掀動書頁時,隱隱地,讓人不由深吸一口氣。

忐忑兩天,我白天故意避開呂公祠,夜晚卻難以合眼。我想如果他走了,500塊錢心疼上兩天也就忘了,遺憾的是,他就不是——我希望的那種——我不希望的人。

第三天,我找借口去呂公祠,他正在爐子前翻攪那些汁液,那些葉子和塊莖,綠的仍綠,白的仍白,冒著香氣。他用竹筷撈出戒指,茶杯裏清水涮了,還我。

我套在手指上,一會又取下擱在手心,感到自己臉上,紅一陣,白一陣。若有鏡子,一定如院裏,風中翻飛的芍藥。我翻翻他的書,又放回去,訕訕問,為什麼要放金戒指?

他說,金子本身就是一味藥。

他每天隻吃一頓飯,講究“過午不食”。我想,他就靠這些維持身體所需。我把自己蒸的饃饃,醃的芥菜,後園裏的紅薯,給他送去。一次一點。更多的,是能與他見麵。宮裏人見了,說我體恤出家人,沒有用含義深長的目光瞥我。其實在我心裏,藏著一個秘密,當初我也說不清的秘密:我想知道他,知道這年輕男子,氣度不凡的外表下,究竟有怎樣一顆心。

我們單獨相處時,常常,他為我講《道德經》,他說,道可道,非常道……他講,大道無形。講,道法自然。講,他到過的華山,還有,他的老家,山東那個小縣城。他取出一疊照片,給我看他從前。一片廢墟上,他站在那裏,一身白西裝,與身邊轎車殘骸和坍塌的梁架,對比鮮明。有一張,最讓我觸目,他身著道袍,盤腿而坐,誦經。在他身後,是一處絕壁,青石猙獰,讓我擔憂隨時會倒塌,擠他在崖下。從此,我天天下班後,去與他聊天。他說話,機智,機敏,甚至詼諧,常常讓我,忍俊不禁。

我說,在五台山,小和尚與我說話,都要遭住持訓斥,你們沒有男女之嫌麼?

我們道教裏的“正一”派,還允許娶妻生子呢。

我看那些和尚尼姑,寮房裏都擺供桌,他(她)們抬頭是佛,低頭是菩薩,隨時可拜。你房裏怎麼不擺?

他笑笑,神仙就應該呆在大殿,供我房裏,我赤膊,打呼嚕,都是不敬。他床上是藍色方格床單,牆上掛一幅書法,桌上擺著一摞書,再供老子神位,再燃香燭,確實有點不倫不類。

我看是你不虔誠。

冤哉冤哉,女施主,“道”在我心中,說著合掌唱諾。

可是,無論怎樣,他眉頭那絲憂鬱,卻揮之不去。我話題稍一觸及,他就岔開,讓我有些尷尬,頓時沉默。而這時,他卻取出一張黃表,寫上幾個我不認識的字,然後念念一番,然後在燭火上燃了,把一撮灰燼,用水衝在杯裏,然後說,喝下去,心就會回到它本來的居處。就像祖師爺要坐在大殿的神龕前一樣。

18、道士的節日

那時侯,來看壁畫的人很少。有了道士,突然就熱鬧起來。呂公祠裏,經常人聲鼎沸,香煙嫋嫋,呂祖卦簽很靈的消息也傳了出去,每天供桌上那些餅幹罐頭,早晨撤下來,下午又擺滿。有時候,還有紅包。按說這供品是歸道士的,因為純陽宮沒有他工資。而他每天還要打掃院子,參加宮裏集體勞動。可每天撤下供品和紅包,他都交給領導。於是,宮裏開會時,我們就一邊嚼餅幹,吸溜著玻璃瓶中的橘子瓣和蘋果塊,把葵花籽殼扔滿地,聽領導講話。

也有老職工,認為博物館,不能跟宗教扯一起。再說,那些香火,那些來求簽的善男信女,不但是迷信,而且是,火災隱患。純陽宮應該注重壁畫,一切都應以保護壁畫為前提。因為,沒有那些元代藝術珍品,就不可能把純陽宮從黃河灘,搬到此處。我們也不可能靠著這道觀,吃穿不愁。可是,不久就有一件事,使這些議論頓然消失。

純陽宮博物館接到上級部門通知,三天後要從海峽對岸,來一個團。他們衝破層層阻力,來朝拜全真教派的祖師爺呂洞賓,而且,要接回呂祖神像,供在台北道觀裏。全宮頓時一片忙亂,自開放以來,純陽宮從未舉行過宗教儀式和活動,留下這個道士,隻為吸引遊客,多賣幾張門票。可此刻,大事突然降臨,接祖儀式直接影響到兩岸關係,萬一出了差錯,破壞大陸形象。如此的上綱上線讓領導一籌莫展,病急亂投醫,突然就想到這個臨時的“掛單”道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