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十六章 旅遊目的地危機管理3(3 / 3)

(3)通過發展出境旅遊激活受到重創的旅遊業。中國出境旅遊的發展與市場整體恢複起到良性互動作用,配合外交需要,加強了旅遊對外交流工作。

(4)充分利用外部環境,促進市場恢複。SARS以外的有利因素對於中國旅遊市場的恢複具有極大的積極作用,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等都將帶來契機。“2008北京——中國歡迎你”、“奧運——旅遊”係列宣傳計劃就是以此為出發點的。

(5)政府和企業從危機中學習,對安全和質量更加重視。國家旅遊局開展了安全和質量檢查,北京旅遊局對飯店業的安全檢查促進了旅遊業後危機管理水平。

(6)旅遊企業采取的價格、產品開發和市場開發戰略促進了中國旅遊市場的恢複。SARS後的6月很多景區都采取了折扣、贈票等活動吸引遊客,如江蘇大部分景區采用了政府所推出的“陽光特惠活動”,對團隊實行半價、對散客半價或更多折扣。

【本章小結】

由於旅遊業的綜合性、依賴性、季節性和異地性等產業特征,決定了旅遊業的高度敏感性。當發生政治、經濟、文化、社會、自然等突發危機事件時,旅遊業是整個國民經濟係統中最易受到衝擊的行業,也是經濟和社會變化的預警器。旅遊目的地作為旅遊產品的空間承載體,其形象在遊客做出遊決策時起著重要作用。旅遊目的地的危機事件是否得到妥善的處理,直接影響了遊客對旅遊目的地的評價,進而影響到目的地旅遊的持續發展。要實現對目的地危機的有效管理,首先必須要清楚旅遊危機的類型、特征、生命周期、形成機理和影響路徑,同時按照危機的演化情況,參照危機管理的模型,建立一個動態的危機管理係統。最後,構建旅遊目的地危機管理機製,包括危機前的預控和預警、危機中的治理和危機後的應對措施,這也是旅遊危機管理的根本內容。這三部分工作連環有序、逐步遞進的,與旅遊危機發展過程相對應。

【複習思考題】

1、突發性事件和危機兩者有何區別與聯係?

2、結合中國SARS演化的過程,勾畫出旅遊危機的生命周期圖。

3、旅遊目的地危機管理的模型是什麼,並加以詳細說明?

4、在旅遊目的地危機處理過程中,如何有效地建立信息披露、信息交流和信息收集製度?

5、旅遊目的地危機後的評估包括哪些方麵?

6、危機之後,如何快速有效地重塑旅遊目的地的形象?

【案例討論題】國際金融危機對旅遊業的挑戰

美國次貸危機的全麵爆發,不僅引發了全球金融動蕩,而且開始對實體經濟產生影響。隨著股市暴跌,投資者信心崩潰,許多發達國家經濟紛紛陷入衰退。金融風暴已經撼動了整個世界,全球股市、樓市持續低迷。中國旅遊行業也因此蒙上了一層陰影,旅遊行業的三大支柱——旅行社業、酒店業和交通運輸業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衝擊。

旅行社是聯通旅遊目的地和遊客之間的橋梁,相比景區和酒店,旅行社由於無法控製資源,議價能力比較低,可替代性也最高。危機對入境旅遊的影響已毋庸置疑,旅行社為爭奪客源的競爭必然十分激烈。大型旅行社因實力較大,在與航空公司、飯店的討價還價中占有一定的優勢,能夠以較低的團費吸引遊客,實現薄利多銷。而一些中小型旅行社競爭實力較弱,金融危機又使其出現資金緊張的情況,生存空間受到極大威脅,在競爭中將會被無情淘汰。2008年,廣東的小旅行社已有1/10處於歇業狀態,員工或被終止合同,或被遣散回家待崗,一些大的旅行社也隻能通過調整產品線路等應對困境。由此可見,旅行社經營的“嚴冬季節”已經到來。

從中國酒店業市場來看,金融危機對我國帶從地域範圍來看,上海、廣州、深圳等東南沿海一線城市由於經濟發展較快,國際化程度較高,很多高星級酒店在此次全球金融海嘯中受到的影響相對較大。我國中西部地區由於國際化程度相對較低,中低檔酒店在這場金融危機中受到的影響相對較小。另外,政府不斷出台各種各樣的政策,擴大內需,以減弱金融危機對我國帶來的負麵影響,使我國國內商務會展活動仍然非常頻繁。

金融危機對於航空業主要的打擊來自於需求的大幅減少。航空業的乘客和運輸客戶都處於消費市場的高端,而相對來說金融危機的主要波及群體也分布在這一部分。歐美經濟不景氣,歐美商旅客人取消或推遲了前往中國進行商務考察、采購的計劃,國際貿易往來的機會減少,國內航空公司比較大的收益來源——國際航線目前也出現了大幅縮減。總體來看,2008年的航空市場的預期為供小於求,而多種不利因素導致了航空運輸能力過剩,遠遠大於實際需求。

討論題:國際金融危機給我國旅遊業帶來了哪些挑戰和機遇?國際金融危機背景下,我國旅遊業應該采取哪些應對策略?

【本章主要參考文獻】

1、薛瀾,張強,鍾開斌.危機管理.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l42~183.

2、李傑.旅遊目的地危機管理研究——以香港、三亞危機事件為例.中山大學碩士論文,2008:1

3、秦啟文.突發事件的管理與應對.北京:新華出版社,2004:2.

4、李峰.目的地旅遊危機管理:機製、評估與控製.陝西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8:25~27

5、Stafferd,G.,Yu,L.andKobinaArmoo,A.(2002).Crisismanagementandrecovery:HowWashington,D.C.hotelsrespondedtoterrorism.TheCornellHotelandRestaurantAdministrationQuarterly,43,27~40.

6、張淩雲,危機與轉機:後SARS中國旅遊業再認識,自:何光日韋,李盛霖.走出“非典”——中國旅遊業的振興與發展.中國旅遊出版社,2003:95~99.

7、穀慧敏,旅遊危機管理研究.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7:345.

8、唐小亞,目的地旅遊業後危機管理研究.西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42~44.

9、陶瓊,新加坡危機管理初探.東南亞縱橫,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