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 中國旅遊高等院校本科生培養方式調查1(1 / 2)

鄒統釺鄭亞娜張芳

一、調研背景及目的

到2010年,中國旅遊高等教育已走過了32個春秋。伴隨著旅遊業的發展壯大,旅遊教育事業經曆了從無到有、從弱小到強大的發展曆程。根據國家旅遊局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到2008年底,全國共有高、中等旅遊院校(包括完全的旅遊院校和開設有旅遊係或旅遊專業的院校)1775所,其中高等院校810所。旅遊院校在校生為84.5萬人,其中旅遊高等院校44萬人。全國旅遊院校共有旅遊專業教師37737人,其中旅遊高等院校17840人,

回顧這32年來旅遊高等教育的發展曆程,我們在為教育推動我國旅遊業發展而欣喜的同時,也不得不為旅遊教育所麵臨的問題而憂慮:作為旅遊就業市場主要的供應方之一,高校旅遊專業本科畢業生初次就業時選擇旅遊行業的比例越來越低。據相關調查顯示,曆年來旅遊專業本科畢業生在行業內就業的人數比例一般在10%~20%之間,兩年後仍留在旅遊企業工作的還不到20%。

然而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旅遊業的快速發展形成了對旅遊人才的急切需求。根據世界旅遊組織和國家旅遊局的預測,到2015年中國將成為世界上第四大國際旅遊客源國和最大的國際旅遊目的地國。屆時,中國的旅遊產業規模將是現在的6倍,形成對旅遊人才的巨大需求。另外,據中國旅遊飯店業協會的調查數據分析,在星級飯店員工的學曆構成中(平均值)大學及以上的比例為9.61%,大專為15.66%,高中及職業學校為52.18%,其他為22.55%。大量引入受過良好教育、有國際眼光的中高層次管理人才,對於改變整個旅遊業的現狀有著重要的作用。另外旅遊業快速發展中呈現出的一些新特點、新動向以及采用的一些新技術,引起旅遊者消費模式、旅遊企業經營管理模式發生了急劇變化,從而也對本科旅遊人才培養質量提出了嚴峻挑戰。從供需的角度講,本科旅遊人才存在結構性矛盾。

因此,為了對中國旅遊高等教育本科生培養方式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有一個全麵深入的了解,我們從2009年9月份開始,在北京、浙江、雲南、廣東共抽取了9所旅遊高等院校進行調研,主要目的是弄清各個旅遊高等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和思路是否與旅遊產業發展需要相適應,考察旅遊高等院校的國際化辦學思路和舉措,總結旅遊高等教育產學一體化的經驗和教訓,基於學生的視角對旅遊高等院校的培養方式做出評價,了解旅遊高等院校在辦學過程中遇到的共性問題和特殊障礙。

二、調研方法

此次調研采取問卷調查法和訪談法。問卷調查法的對象是旅遊管理專業大二和大三的本科生,問題主要涉及四方麵的內容:一是誌願選擇,二是對教師、學院培養方式的評價,三是就業意向,四是開放性的問題。目的在於想從招生、培養、就業這一流程中了解學生的滿意度評價,從而揭示旅遊高等院校“需求”方麵的特點和存在的問題。此次調研共發放問卷304份,回收264份,回收率為86.8%,有效問卷為264份,有效率為100%。

訪談法的對象是旅遊高等院校的院係負責人和專業教師,此次共訪談旅遊管理專業所在學院的院長和副院長8人,旅遊管理專業教師2人,從學校辦學的角度了解在“供給”方麵的特點和缺口,以尋找與“需求”的有效對接。

在問卷回收和整理訪談記錄之後,運用SPSS.17統計分析方法對問卷進行了綜合和分類的分析,以期從所調研的旅遊院校中找出共性的問題,為優化中國旅遊高等教育本科培養方式提供有益借鑒。

三、調研結果

(一)招生現狀

1.男女比例失衡

在被調查對象中,男生和女生的比例分別占27.7%和72.3%,這顯示了中國旅遊高校存在嚴重性別不平衡現象。而實際上在旅遊行業的中高層管理人員中,並沒有明顯的跡象表明男生是不適合旅遊行業的職位的。所以筆者認為,在報考時出現明顯的性別不平衡現象,可能是考生及家長對旅遊管理專業不甚了解的緣故。調查顯示,在入學前73.8%的學生在入學前對旅遊管理專業僅了解一點甚至不了解,很了解和比較了解的人數僅占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