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六章 臨床醫學檢驗結果的質量保證(二)(3 / 3)

實驗方法學比較的標準化(對公司一級校準品定值過程)是臨床化學中最常用的。

1.首先對一批具有參考結果(X參考方法的結果,x參考)的樣品(即公司準備的一級參考品血清),在將成為常規檢測係統的組合係統(指定的分析儀+試劑+操作程序+校準品等)上檢測,得到真實(至少通過轉換)的初步結果(x真實)。

2.以方法學比較分析評價參考結果和初步檢測結果的差異。又用方法學比較的回歸線來調整樣品在公司組合的檢測係統上的初步結果數值,向大家公認的參考係統(或方法)的參考結果數值靠攏。實際上,是調整校準品在公司組合的檢測係統上的定值,將它調整到:公司組合的檢測係統再次被該校準品的校準品校準後,對參考樣品的檢測結果盡可能和原有的相應參考結果一致。

3.再用患者新鮮標本核實,確認實現了參考樣品的檢測結果和原有的相應參考結果一致。說明:校準品定值可以使患者標本在檢測係統上檢測的結果,溯源至參考係統。

說明溯源性步驟1:在公司組合的檢測係統上,使用公司準備的校準品(該校準品經參考實驗室測定,已經過得了測定值,暫且作為初步校準值。)對檢測係統校準後,對已經具有參考值的人血清進行檢測,每個血清的檢測值為Cref(x)和檢測值Ctar(y)點在坐標紙上,對這些具有直線趨勢的結果作直線回歸處理。為了使檢測係統對參考血清的檢測獲得相當於參考值的量值,可以從回歸線上,推算出校準品的原初步校準值應該調整的水平。空心箭頭所示的位置為預期校準品值調整的水平。

說明溯源性步驟2經調整後的校準品值再次校準檢測係統,重新檢測參考血清,獲得更新的參考血清檢測值Ctar。將更新的Ctar和它們的參考值Cref再作回歸處理,觀察在公司檢測係統上檢測結果和參考值靠攏的程度。如此反複校準品的校準值,直至達到最佳水平。最後的校準品的校準值為該檢測係統所專有,它使檢測係統的檢測結果實現了溯源性。

(七)溯源鏈的傳遞過程

由國際標準化組織後更名為合格評定委員會(ISO/CASCU)授權15個參考測量程序研究機構共同製定SI單位(稱國際單位)達到計量單位的基準,SI單位對被測物進行了明確定義,是溯源鏈最高等級,以SI單位開始,進行由高至低量值傳遞。

一級參考測量程序使用:SI單位校準給一級參考物定值。

二級參考測量程序使用:一級參考物質校準給二級參考物定值。

廠家內部檢測係統:二級參考物質校準給廠家參考品定值。

廠家常規檢測係統:廠家參考品校準給廠家常規參考品定值(考慮通用性)。

用戶常規檢測係統(常規方法):廠家常規參考品校準測定樣品。

任何一級的參考物在材料選擇方麵的特征。

(八)了解控製品,校準品引入的基質效應

目前各實驗室所用控製品(Controls),都經過加工處理,如冰凍、冷凍幹燥、加穩定劑、添加某些分析物等,都是處理過的材料(Processed Sample)。

我們日常檢驗的為患者新鮮標本(fresh specimen),而且所用各種檢測方法、儀器、試劑、檢測係統等都是設計用來做患者新鮮樣本的檢驗,對患者標本檢驗具有可靠性,不一定對各種處理過的材料的檢測提供可靠數據,在平時檢測患者新鮮樣本所不常見的偏倚(bias),而在檢測處理材料時都常見,因為在處理材料中有的新鮮樣本中所沒有的基質變化。這是新鮮樣本與處理過材料間的基質差異產生的新的基質效應,由於這些基質效應與空間調查,在評價檢驗準確度時,若不注意會導致不正確的結論甚至會帶來不應有的行政處理。

(九)實驗結果的校準(定標)方案

1.依據室內質控及室間質評的結果製定校準計劃。

2.儀器更換燈泡、比色杯、樣品針、分配器時需對儀器及實驗項目實施校準。

3.根據不同實驗方法及項目製定每日、每周、每月校準一次。(包括試劑批號的更換、方法的改變)。

4.Ca++、P++項目由於水質質量不穩定原則上每天定標一次。

(十)校準的主要目的

1.確定示值誤差,也確定是否處於預期的允許誤差範圍之內;

2.調整測量儀器或對其示值加以修正;

3.給參考物質的特性賦值;

4.實現檢驗結果的溯源性。

校準的依據是校準程序或標準方法,校準的結果可記錄在校準證書或校準報告中,也可用校準因數或校準曲線等形式表示。

(十一)校準程序

1.校準品準備與放置校準的準備請參照《校準液使用說明》進行校準品的開瓶、溶解、解凍;

2.校準結果確認校準品的確認依據《試劑使用說明書》中的判斷指標和《Au640使用說明書》以及質控結果,觀察校準的報警。

(1) 校準因數錯誤(Calibration Factor Error),通過質控結果判斷K值是否合適。

(2) 校準錯誤(Calibration Error)進一步打印的校準吸光度,進行確認。

(3) 校準打印結果:觀察打印出的吸光度結果,依據《試劑使用說明書》有關指標,判斷吸光度指標是否在允許範圍之內,超出應查找原因,並記錄於校準結果記錄表中。

(4) 校準係數確認:觀察SiAbs和K值,並記錄於校準結果記錄表中。

(十二)工作曲線確認

1.確認工作曲線方向及形式。

2.確認反應曲線是否正常。

3.校準追蹤確認。

4.確認校準變化趨勢是否正常。

HT5”H注:HTSS①執行校準的操作員遇有無法判斷的特殊情況時,請及時與廠家聯係,以確定處理方案。②將校準結果記錄校準結果欄中。③對有疑問的校準結果或報警結果應編號保存。

(十三)再校準(Repeat)

1.分析過程中發生特殊情況時(如更換試劑等)應進行再校準。

2.儀器進行以下維護保養後,進行再校準。包括更換光源燈;更換比色杯;調整項目參數等。①開機後首次自檢,進入準備狀態;②每日第一時間做室內質控;③校對質控結果;④項目失控尋找原因、采取措施;⑤對失控項目進行定標;⑥定標通過觀察反映曲線、方向、趨勢、追蹤確認;⑦對失控項目重新確認;⑧實驗結果在控。

TP16-3.TIF,BPTS

(十四)臨床化學實驗室質量保證的具體要求

1.室內質控至少一個濃度水平的質控品。每台儀器,每次檢測至少測定一次室內質控品。應使用實際測量的值來繪製質控圖。至少使用1~2s(警告限),1~3s(失控限)規則。

2.結果比對相同檢驗項目在不同的儀器或係統上進行檢測時,要對檢驗結果的可比性進行比對。每個項目應該選擇至少5份不同濃度水平的新鮮患者血清。不同儀器或係統測定結果之間的相對偏差不能超過1/2總的允許誤差。比對頻度為每年至少一次。

3.係統的完整性和有效性配套試劑和校準品可以接受;非配套試劑和校準品,應提供準確性的實驗證明;利用室間質量評價結果進行評估。

三、誤差和不確定度

區分誤差和不確定度很重要。誤差定義為被測量的單個結果和真值之差。所以誤差是一個單個數值。原則上已知誤差的數值可以用來修正結果。

不確定度是以一個區間的形式表示,如果是為一個分析過程和所規定樣品類型作評估時,可適用於其所描述的所有測量值。一般不能用不確定度數值來修正測量結果。

根據不確定度的定義,不確定度是指在統計控製狀態下賦予被測量之值的分散性,而室內質控工作要達到的目的恰恰是要使整個臨床標本的測量工作處於統計控製的狀態下,因而其得出的分散性就可以代表臨床樣品在統計控製狀態下的分散性。由於室內質控的測量每天都做,有的還做2個以上水平,有的一天中還做幾次,這樣可以得到大量的測量數據,其真實可靠地反映了實驗室整個測量過程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