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六章 臨床醫學檢驗結果的質量保證(二)(1 / 3)

第二節分析過程中的質量保證

一、臨床檢驗分析的一些基本概念

1.分析物(analyte)定義為單一化合物。指溯源到SI(國際單位製)的通用係統。如電解質、代謝物(膽固醇、尿素、尿酸、肌酐、鈣、磷、膽紅素等)、類固醇、甲狀腺激素(T4和T3)和維生素,測量的實驗結果以摩爾?升-1(mol?L-1)術語表示。

2.物質(substance)指的是混合物包括異構體、糖化形式和破碎產物等所有形式存在的“生物物質”。如所有的蛋白質和糖化蛋白,常用某種免疫化學技術測定,實驗結果不以SI單位表示,有的用WHO和國際單位或生產商製備的質量單位表示。為了與“分析物”區別的方便,指定這類叫做“物質”。

3.量值(value of a quantity)一般是指由一個數乘以測量單位表示的特定量的大小。量值常可簡稱為值(value)。

4.真值(true value)是與給定的特定量的定義一致的值。

5.約定真值是一個特定量的賦予值,對於給定的靶值具有適當的不確定度,因而被接受為“真值”,又是通過約定而被接受。通常約定真值是用複合不確定度要求的測量程序多次測量的平均值。約定真值有時也稱為給定值(assingned value)、最佳估計值(best estimate of value)、約定值(conventional value) 或參考值(reference value)。

6.測量方法(method of measurement)一般描述的測量操作邏輯次序。它不具備具體性能參數。一個測量方法可以產生多個測量程序,每個測量程序的性能也可能有所不同。

7.測量程序(measurement procedure)是用於特定測量的,根據給定的測量方法具體描述的一組操作。一個測量程序可以是操作者直接進行相應特定量的測量,無須提供另外的說明。測量程序對操作的每一個細節進行了規定,因此它有相對固定的性能指標。測量程序有時稱為分析方案(analytical porotocol) 或標準操作程序(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SOP)。

8.測量準確度(accuracy of measurement)測量結果與被測量值真值之間的一致性程度(VIM:1993,定義3.5)。它涵蓋真實度和精密度,既真實又精密的結果才是準確的。不準確度的數字表達是不確定度。

9.測量的真實度(正確度)(trueness of measurement)一個係列的檢測結果得到的平均值與真值之間的一致程度(ISO35341:1993,定義3.12)。過去用準確度表示現在真實度的概念。用偏差(bias)(均值與真值之差,亦有稱“偏倚”的)表示不真實度。

10.精密度(precision)在規定條件下獲得的獨立測量結果之間的接近程度。常用CV%表示:CV%=SX(CsxTX-*5SX)×100%

11.重複性(repeatability)在相同條件下(時間、校準、操作者、儀器等)獲得的精密度,即所謂的批內精密度。

12.中間精密度(intermediate precision)一種或幾種條件因素發生變化,但在同一試驗室內獲得的精密度。

13.重現性(reproducibility)是在不同實驗室,不同條件下獲得的精密度,又稱試驗室間精密度。

14.基質一個物質係統中除被分析物之外的所有成分。

15.基質效應(matrix effext)獨立於被分析物質存在的樣品特性,對測量和測量數值的影響。例如,用火焰發射光度計對血漿中鈉離子“物質的量”濃度進行測量時,樣品的黏度可能會對測量產生影響。用該法測量鈣離子“物質的量”濃度時,除樣品黏度外還要考慮磷酸鹽濃度可能會對測量產生影響。

分析方法對於樣品中分析物的適當增量能實際檢出的能力稱“回收實驗”(recovery test)。它可以對使用純標準為標準,檢測樣本為患者樣本時, 檢驗結果受基質效應的影響做出估計。回收率接近100%表明分析方法對於分析物無論在純溶液中還是在複雜的基體環境中,反應能力是一致的,分析不受基質影響。反之,明顯偏離100%說明處在不同基質環境中的分析物的反應能力存在明顯差別。

克服基質效應的方法是使標準物和被測樣本處於相同的基質中,例如血清,以抵消基質效應的影響。盡管將純的分析物配製於混合血清隻是一種模擬方式,並不能使用於所有的不同疾病的患者樣本,但這是目前唯一的克服基質效應的方式。

基質效應是一個現象的描述,它包括總的幹擾作用,尚無完整地解釋,同一基質狀態的基質效應隨方法和檢測條件而異。

基質效應是絕對的,隻要處理過的樣品(參考物、校正物、製控物)和被測樣本的基質狀態不一,一定有基質效應。嚴格地講,不同批號試劑所產生的基質效應也不一致。基質效應又是相對的,隻要認可某一檢測係統的基質效應可以忽略不計或由基質效應引入的誤差在可接受的水平即可。度量有無基質效應的最佳樣本是生物源性新鮮樣本的方法學比較結果,僅僅與質控物測定值相等或相似不足以說明方法的準確度。

在製備參考物、校正物、質控物時,出於調整濃度、便於貯存和運輸等目的,對組分進行調整(如:添加外源性的替代被測物、穩定劑等)和加工(如:冰凍、冷凍幹燥等),這些都是處理過的樣本(processed sample), 與單一標準液和新鮮標本間是有區別的,應根據用途不同正確選擇與使用。

基質效應主要描述的是非特異性和幹擾易感性問題。

16.影響量(influence quantity)非被測量但可影響測量結果的量。影響量的作用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有測量程序的非特異性(unspecificity)造成的;影響量本身產生信號,如膽固醇測定中非膽固醇甾醇可能會使膽固醇測定結果假性升高。另一種影響量是分析幹擾。

17.分析幹擾(analytical interference)由一種影響量而引起的測量的係統誤差,該影響量自身在測量係統中不產生信號,但它會引起示值的增加或減少。例如:血清中還原性物質可能會降低利用Trinder反應的葡萄糖、尿酸、膽固醇和甘油三酯酶法測定的結果。這種幹擾物質成為分析幹擾物(analytical interference)。

二、量值溯源

依據ISO15189:2003(E)文件中的(5.6.3)指出:應設計並實施一套對測量係統的校準,真實性的檢定程序,以保證測量可以追溯到國際單位製(SI)或參照一個自然常數來實現。如果兩者都無法實現,還可采用參加適當的實驗室間的比對計劃,使用相應的參考物質(有證書說明其材料的特性);將供應商或製造商提供的關於試劑、程序或檢驗係統的溯源性的說明形成文件。

(一)關於患者標本檢驗結果溯源性的說明

溯源性:通過一條具有規定不確定度的不間斷的比較鏈,使測量結果或測量標準的值能夠與規定的參考標準,通常是與國家標準或國際標準聯係起來的特性,稱為溯源性(traceability)(VIM:1993,定義6.10)。

臨床檢驗要求對患者新鮮標本檢驗報告可靠的結果。針對臨床檢驗的傳統——對收集的患者標本隻做一次檢驗就發出報告,發出報告的可靠性必須體現兩個基本要求:重複性好,和參考方法具有可比性。

臨床檢驗公認,在參考實驗室內,由具有認可資格的操作人員使用參考方法,或以參考品為標準,對新鮮標本進行的檢測結果是參考值結果。這是最好的結果。但是,參考實驗室的所有參考方法都是手工方法;或使用參考品校準的方法,在實現參考值的傳遞上非常繁瑣。在日常檢測中,無法使用這樣的參考方法或參考品進行大量患者標本的檢測並出報告。現實問題是:是否可以讓常規的檢測係統,對患者標本的檢測,在計量單位一致的前提下,得到和參考係列相同的檢測量值。這就是通過一條不間斷的比較鏈(方法學比較),使檢測結果或檢測標準的值能夠與規定的參考標準,通常是與國家標準或國際標準,或與參考方法檢測值聯係起來。為此,臨床實驗室和生產廠商必須對完成檢測涉及的檢測係統各組分(儀器、試劑、校準品和操作程序)進行嚴格的標準化程序,以實現溯源性。如果國際上各個診斷產品廠商和實驗室在一些檢驗項目上追求的參考方法和(或)參考品係列是一致的,那麼實現了患者檢驗結果的溯源性,也就是實現了一個標本走遍全球,都可以獲得相同檢驗結果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