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人不知尊姓何名?若得送奴還歸父母之家,家中必有厚報。”勤自勵道:“則小生便是勤自勵,先征安南,又征吐蕃,後來又隨哥舒元帥鎮守潼關,適才回家。聽說你家中將你嫁人,在於今晚,以此仗劍而來,欲剿那些敗壞綱常之輩。何期於此相遇!這是天遣大蟲送還與我,省得我勤自勵舞刀輪劍,乃是萬千之幸!”潮音道:“官人雖如此說,奴家未曾過門,不識丈夫之麵。今日一言之下,豈敢輕信。官人還是引奴回家,使我爹爹識認女婿,也不負奴家數年苦守之誌。
”勤自勵道:“你家老禽獸把一女許配兩家,這等不仁不義之輩,還去見他則甚!我如今背你到我家中,先參見了舅姑,然後遣人通知你家,也把那老禽獸羞他一羞。”說罷,不管潮音肯不肯,把他負於背上,左手向後攔住他的金蓮,右手仗劍,跳著爛地而回。行不多步,忽聞虎嘯之聲。遙見前山之上,雙燈冉冉。細視,乃一隻黃斑吊睛白額虎。那兩個紅燈,虎之睛光也。勤自勵猛然想著十年之前,曾在此處破開檻阱,放了一隻黃斑吊睛白額虎。“今日如何就曉得我勤自勵回家,去人叢中銜那媳婦還我,豈非靈物!”遂高聲叫道:“大蟲,謝送媳婦了!”那虎大嘯一聲,跳而藏影。後人論起那虎報恩事,以為奇談,多有題詠。惟胡曾先生一首最好。詩曰:
從來隻道虎傷人,今日方知虎報恩。
多少負心無義漢,不如禽獸有情親。
再說勤公勤婆在家懸懸而望。聽得腳步響,忙點燈出來看時,隻見兒子勤自勵背上負了一個人,來到草堂,放於地下,叫道:“爹媽,則教你今夜認得媳婦!”勤公勤婆見是個美貌女子,細叩來曆,方知大蟲報恩送親一段奇事。雙雙舉手加額,連稱慚愧。勤婆遂將媳婦扶到房中,粥湯將息。次早差人去林親家處報信。
卻說林公那日黑早,便率領莊客,繞山尋綽了一遍,不見動靜。歎口氣,隻得回家。忽見勤公遣人報喜,說夜來兒子已回,大蟲銜來送還他家。那裏肯信!“我曉得了,這是勤親家曉得女孩兒被虎銜去,故造此話來奚落我!”媽媽梁氏道:“天下何事不有!前日我家走失了一隻花毛雞,被鄰舍家收著。過了一日,野貓銜個雞到我家來。趕脫了貓兒,看那雞,正是我家走失的這一隻花毛雞。有這般巧事!況且虎是個大畜生,最有靈性。我又聞得一個故事。昔時有個書生,住在孤村,夜間聽得門外聲響,看時,窗欞裏伸一隻虎掌進來,掌有竹刺,甚大。書生悟其來意,拔出其刺。明晚,虎銜一羊來謝。可見虎通人性。或者天可憐女孩兒守誌,遣那大蟲來送歸勤家,亦未可知。你且到勤家看女婿曾回不曾回,便有分曉。”林公又道:“阿媽說得是。”
當日林公來到勤家,勤公出迎,分賓而坐。細述夜來之情。林公滿麵羞慚,謝罪不已。“求見賢婿和小女之麵。”勤自勵初時不肯認丈人,被爹娘先勸了多時,又礙渾家的麵皮,故此隻得出來相見,氣忿忿的作了個揖,就走開去了。勤公教勤婆將媳婦裝扮起來,卻請林公進房,父女會麵,出於意外,猶如夢中相逢,歡喜無限。要接女兒回家,勤公勤婆不肯。擇了吉日,就於家中拜堂成親。李承務家已知勤自勵回來,自沒話說。
後來郭、李二元帥恢複長安,肅宗皇帝登極,清查文武官員。肅宗自為太子時,曾聞勤自勵征討之功。今番賊黨簿籍中,沒有他名字,嘉其未曾從賊,再起為親軍都指揮使。累征安慶緒、史思明有功。年老致仕,夫妻偕老。有詩為證:
但行刻薄人皆怨,能布恩施虎亦親。
奉勸人行方便事,得饒人處且饒人。
(《醒世恒言》卷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