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裏也產生了一個適應“期待”的“度”的問題。當中國現代詩人一味依順於這類詩美的“期待”就很可能會在追蹤古代情趣的過程中滑入作繭自縛的偏狹狀態。我們注意到,徐誌摩、邵詢美等新月詩人都寫過猥瑣的香豔詩,就仿佛中國古代的風流才子都要塗抹幾首“宮體詩”一樣,而現代派詩人在他們創作的後期也陷入了詩形僵死、文思枯竭、未老先衰的境地,這難道不正是傳統詩藝的負麵意義麼?如果中國現代詩人將古典詩美因素僅僅作為一種潛能,一種不具備現代特征的詩學潛能,有意識地結合現代文化的發展加以改造性的利用,如果傳統詩歌的文化因素能在一個更深的層麵上存在下來,並注入更多的新的文化養分,讓“陌生化”和“親切感”相並存,並互為張力,那麼,古典詩歌的影響又未嚐不可以更具積極性、更具正麵的意義。在這方麵,40年代的九葉詩人或許為我們樹立了良好的榜樣。當然,綜觀中國現代新詩史,我認為不得不提出的一點是,古典詩歌影響的意義似乎更讓人憂慮,中國現代新詩創作和闡述的艱難又似乎都與這一負麵性的意義有關。
的夏天,我和幾位剛剛畢業的大學同學,一道去遊覽九寨溝—那時,九寨溝尚未開發,林場剛停止砍伐,伐木工人們轉而植樹,並開始陸續撤離。白天我們在溝裏漫遊,晚上就寄宿在工人的工棚裏。有的工人帶有家屬,還有上小學的孩子。晚上,月明星稀,與幾個黃毛小孩在工棚的壩子聊天,出於“職業關心”,問他們知不知道中國古代的著名詩人,孩子們搶著回答:李白、杜甫、白居易……我有些驚訝(現在想來是因為遠離和久違基礎教育),更多的是高興,在一個幾乎是與外界隔絕的地方(那時報紙到九寨溝要比外麵晚半個月),這些偉大的優秀的詩人仍然如此親近地和孩子們在一起。接著我問他們記得這些詩人的作品嗎?幾位孩子同聲朗誦著“床前明月光”、“兩個黃鵬鳴翠柳”等。我知道這是教科書的力量,是閱讀的效果。也為唐詩對國人的影響有所思和有所悟。我的朋友們調侃我:一個一年級的古代文學研究生在九寨溝找到了小小的知音。
其實,唐詩宋詞的魅力正在於它表現力的豐富,它的精神世界的博大和它對中國人的文化素養的深刻影響。
當今天我們希望為二十一世紀的中學生提供一本能夠反映精神家園的古代詩歌作品,我深感不易。根據自己的讀書體會和研究心得,我選了十個專題:憂患意識、入世精神、人道情懷、感世不遇(比興體)、邊塞與從軍、友情與送別、自然與人生、相思與尋覓、翻案文章—詠史詩、藝術感覺。所選的十個專題,不能說就全部概括了中國古代詩歌的方方麵麵,即使是唐宋詩詞,也不能說是周全的。這些專題的內容,較多表現了儒家思想影響下的中國知識分子的人生選擇及精神麵貌,同時也涉及詩人的情感世界、自然觀、曆史觀和藝術眼光等多方麵的內容。由此構成了中國古代文人的精神家園之一隅。我們希望年輕的讀者由此可以窺見中國古代文人豐富的精神世界之一隅。可以肯定地說,本書難以承擔全麵反映中國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的任務,但可以負責地說,這是我在學習唐宋詩詞時所感覺到的相當精彩的內容,我自己是喜歡這些作品的。遺憾的是,還有很多自己喜歡的作品,因為閱讀對象和選題的原因,不可能入選這本小冊子了。
為了更廣闊地開拓讀者的視野,本書盡量考慮不重複已進入教材的篇目,但為了主題的完整表達,少數篇目還是保留下來,為的是在解說中有的放矢。偶有重複,也可加深同學們的印象和充實原有的理解。為篇幅計,每類選題後麵附錄的參讀篇目的詩詞未加注解,一是為了擴大閱讀麵,二是給讀者留一點自我理解的空間。為方便讀者,還在每章收錄了一至二篇相關的文章,或照應選題,或開拓視野。這是需要特別說明的。王富仁教授一直關注中學語文閱讀教學及國民人文素養問題,他欣然同意本書收錄他的幾篇古詩新解,本書因此增色不少,特致謝忱。
本書由劉明華負責總體框架和選定作品及推薦篇目,確定體例,撰寫前言、並撰寫部分單元提要、全書統稿。餘立新同誌負責設計並審定全部“話題”。楊理論、周睿同誌負責注釋和解題,並參與“話題”設計。唐宋文學研究生朱安女、陳伶俐、饒福婷參與了部分校對工作。
不當之處,歡迎讀者和作者“互動”,以便不斷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