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藝術感覺 (1)(1 / 3)

韓愈

字退之,河內河陽(今河南孟縣)人。推崇儒學,排斥佛教,反對浮豔駢偶文風,提倡實用散體古文。唐代的古文運動的倡導者,與柳宗元並稱韓、柳。其詩奇崛險怪,唐宋八大家之一。有《韓昌黎集》。

聽穎師彈琴[1]

昵昵兒女語,恩怨相爾汝。[2]

劃然變軒昂,勇士赴敵場。

浮雲柳絮無根蒂,天地闊遠隨飛揚。

喧啾百鳥群,忽見孤鳳凰。

躋攀分寸不可上,失勢一落千丈強。[3]

磋餘有兩耳,未省聽絲讚。[4]

自聞穎師彈,起坐在一旁。

推手逮止之,濕衣淚謗傍。[5]

穎師爾誠能,無以冰炭置我腸![6]

[1]師,和尚。

[2]昵昵,親昵;爾汝,第二人稱代詞,這裏表示親昵。

[3]躋,攀。

[4〕省,懂得,理解;絲簧,絲竹與弦管,代指音樂。

[51速,突然;謗澇,淚水清沱的樣子。

[6]能,高超琴技。

解讀

這首詩是幕寫琴聲的絕妙之作。輕攏慢抹,琴聲嫋嫋而起,輕柔呢喃,仿佛有情兒女竊竊私語,溫柔甜蜜,轉而琴聲昂揚激越起來,性格突然被貫注了陽剛,如勇猛的戰士揮戈躍馬衝鋒陷陣。緊張後的舒張,琴聲又由剛轉柔,起伏纏綿悠揚,如浮雲柳絮般縹緲不定,似近似遠,似有似無。轉而又有小高潮的到來,琴聲嘈雜喧囂,如同百鳥啁啾齊鳴,細細辨來,眾鳥翩躚之中有隻鳳凰獨領風騷,傳出卓立不凡的弦音。.琴聲越來越高,弦越繃越緊,已經到了聲音無法再提升的極限,然後突然降調下來,如同失勢般兵敗如山倒。形象化的比喻表現琴聲的起落變化的同時也暗示了詩人對自己境遇的慨歎。詩後部分總結自己聽琴的感受和反應,也表明了琴聲的優美動聽及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話題

音樂的清雅與文學的清高往往異曲同工。傳統文化中,有哪些與琴有關的典故和曆史?

李賀

參見《南園》(十三首之五)一詩。

李憑箜篌引[1]

吳絲蜀桐張高秋,空山凝雲頹不流。[2]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憑中國彈箜篌。[3]

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4]

十二門前融冷光,二十三絲動紫皇。[5]

女蝸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6]

夢人神山教神姐,老魚跳波瘦蛟舞。[7]

吳質不眠倚桂樹,露腳斜飛濕寒兔。[8]

[1]李憑,梨園弟子,攫簽懊;箜篌,弦樂器。

[2]吳絲,箜篌的弦,產自盛產蠶桑的吳地;蜀桐,夔摸的項,產自盛產桐木的巴蜀;張,彈奏;凝,因吸引而凝滯。

[3]江娥,湘妃;竹,湘妃竹,上有點點斑痕,傳說是湘妃啼淚所成;素女,主管箱雪的青宵玉女;中國,國中,這裏指京城長安。

[4]昆山,昆侖,盛產美玉;芙蓉,蓮花。

[5]十二門,古長安城四麵各三道城門,代指長安;二十三絲,箜篌的弦數;紫皇,玉皇、皇帝。

[6]逗,引、帶。

[7]神姻,仙女、仙姑。

[8]吳質,吳剛,傳說在月宮中不斷地砍桂花樹;寒兔,傳說月宮中有玉兔。

解讀

精致的笠筷在擁有高超技藝的演奏者手中,響遏行雲。優美悅耳的弦歌聲一經傳出,空曠山野上的浮雲便頹然為之凝滯,仿佛在俯首諦聽。善於鼓瑟的湘娥與素女,也被這樂聲觸動了愁懷,潸然淚下。前麵幾句蘊含了先聲奪人的藝術力量。接著形象化地描寫樂聲,“昆山玉碎1,寫樂聲的清脆激越,“芙蓉”、“香蘭”則以形容樂聲的幽咽歡快。後麵的詩句都是寫音響效果。十二道城門前的冷氣寒光全被箜篌聲所消融。“紫皇”更是把詩歌的意境由人寰擴大到仙府。詩人插上想象的翅膀,飛向天庭的女娟補天之處,曉之以情,飛上神山把絕藝傳授給神仙,動之以理,甚至神怪、月宮都被感染了,完全進入一個遼闊深廣、神奇瑰麗的境界。李憑技藝之精湛,所彈箜篌曲調之優美,感染力之強烈,都融化在作者精妙卻並不道破的語言世界裏,堪稱最出色的摹寫音樂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