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些“神秘修行”行為導致的內啡肽的增加,同樣使我們意識到,作為獨立生命個體,此時此刻,他的感覺是別人不可替代的,也許這與政治觀點、世界觀、人生觀、境界、修養、文化、生物性因素無關。
與吸毒不同的是:戒,意味著不可再吸入任何形式的毒品,而內源性嗎啡——內啡肽體驗者,完全可以變換不同的鍛煉方式,內啡肽均可以起作用,以快感為主的“高峰體驗”依然還在,故而,練哪一種氣功,從理論上來說,都是一樣的。
不僅如此,跑步、爬山、打太極拳等運動,同冥想、靜坐、瑜伽等“修行”一樣,也會提高內啡肽的分泌量。
七
任何一種“修行”,均始於簡單心理學現象——“單調感知”。
單調感知,指的是性質完全一樣而且持續不變的一種視覺或聽覺景象。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德國的一些心理學家發現,被試者站在濃密的大霧裏,會感到一種失去知覺的疲倦。
四十年代,心理學家赫本做了一個十分有趣的實驗:被試者透過半透明的玻璃凸鏡看到漫射著的昏暗光線,除此之外,視覺受不到任何刺激。奇怪的事情發生了,單調和無意義的刺激,使得被試者意識狀態不斷改變,忽而幻覺,忽而情緒強烈,忽而自由聯想。赫本的結論是,人的正常意識與連續不斷變化的信息輸入有關(這一研究成果,在高速公路建設中可以看到應用,高速公路必需有一定的彎度,否則司機在高速行駛時,可能會因為單調感知而出事故)。
今天,心理學家用更簡單的辦法便可以讓人進入單調感知的一種狀態——視覺空虛狀態中去。比如,我們可以把一個乒乓球切開,左右眼各扣一個半球,用強烈的光照在乒乓球上即可讓人產生視覺空虛狀態。這種“視覺空虛”不是看不見任何東西,而是根本不看。
連續單調的刺激會破壞大腦對任何圖像的感知。
對連續刺激和根本無刺激,大腦的反應竟是如此相同。這實在是太有趣了。
成百上千種氣功的功法,除了因為師傅不是一家而被貼上不同的牌子商標以外,各功法之間並沒有根本的區別,而所謂區別僅僅在於習練的入點,即視覺空虛點、單調感知點不同。引入單調感知這個新概念之後,大家就會更容易理解前麵講到的內容了。有的強調呼吸,吸吸呼,呼呼吸,呼吸呼,吸呼吸;有的讓意念集中於一處,如丹田;有的強調一個動作,如手的開合反複進行;有的給弟子們一個悖論或違反邏輯謎語,讓其解答,借以把弟子們的注意力完全集中於猜謎語上。如此這般,循環往複,弟子們便進入了單調感知狀態,意識被限定在一個靜止不變的刺激物上,大腦對外界其他事物的感知停止了。這就是通常所說的“入靜”。因為單調感知(或視覺空虛)還在,因此,中國古人創造了一個詞兒,叫“一覺獨存”。可見,入靜是一切功法的核心,也是進入氣功境界的不二法門。
所以,凡悟到“一靜自能開百障,一片靈明一靜觸”的朋友,完全可以像郭林老師一樣,自己創造適合於自己的功法。
隻要專注於自己身體的任何一個部位,均可以產生單調感知的效果。
專注於體外任何一個事物,也是一樣。
如專注於樹葉,那便是“葉功”;
專注於花朵,便是“花功”;
專注於白雲,便是“雲功”;
專注於火苗,便是“火苗功”;
如此等等,絕無絲毫神秘可言,常人也可。
抓住了“入靜”的核心機密,單調感知就是入門金鑰匙。
八
多年來,我力主反偽打假的同時,更多強調必須弘揚正氣,即正確地練功,非神化地、有繼承地科學地練功。
但是令人遺憾的是,現實生活中有兩種同樣有害的傾向在影響著人們:一是談氣功色變,正常的健身的氣功方法,作為治療疾病輔助手段的氣功方法,也被一些人排斥在外,這種貌似科學的方法當然是十分有害的,搞得一般練功群眾無所適從,從心底裏生出反感,甚至可能對政府的政策產生誤解;二是一搞氣功,便偽氣功故態複萌,又要包裝師傅,又要無限誇大療效,又要將未經科學證實的訛傳當成事實宣傳,總之,依舊走裝神弄鬼的老路子,弄得巫術抬頭,鬼神並來,群眾於一片蠱惑之中不解究竟,多年科學精神宣傳普及的成果毀於乩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