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已近半夜,空中的月亮已經西斜,周圍靜悄悄的,隻有涿光河緩緩的波動聲,以及爐子裏木炭燃燒時輕微的爆燃聲。
稍事休息後,鄭柯決定趁熱打鐵,早點鑄好刀,於是從淨蓮空間中又放出兩個近兩米長的大鐵盒子,一個盒子裏盛滿了濁黃色的液體,另一個裏麵裝滿了白色的半凝固膏體,剛一拿出來,一股難聞的腥臊味兒、羊膻味便混合著撲麵而來,嗆得鄭柯皺起眉頭,狠狠地打了兩個噴嚏,無奈地揉了揉鼻子。
這兩個盒子裏,就是鄭柯白天在樹林裏興風作浪後得到的東西了,一個裏麵裝滿了野牛、野山羊、腫骨鹿、本地黑熊、以及涿光山一種身子特別矮小的野生馬的尿液混合體,另一個盒子裏麵是這五種動物的脂肪,也就是油脂。隨即鄭柯穩下心神,運轉體內剛凝聚不久的水係真元,緩緩地在手裏慢慢彙聚,五分鍾後,鄭柯滿頭大汗地停下來。
此時,他的手中已經握著兩滴蠶豆大的透明物體,這兩顆小東西,彷佛水晶般晶瑩剔透,是鄭柯體內的水係精純真元所化,鄭柯小心地抬手,輕輕投入兩個大盒子中,頓時,伴隨著一縷白色煙霧的升起,濁黃色的五獸之尿瞬間便轉成了清澈透明的液體,而另一個盒子裏的白色膏體也變成了透明的、仿佛果凍般的半凝固態的東西。而味道,也從原來的腥臊難聞,變成了一種淡淡的香味。
這是按照《天工鍛造譜》中所記載的淬火方式準備的,叫做“雙液淬火法”。據《天工鍛造譜》中所說,這種方法是千年以前的鑄刀大師綦毋懷文所發明,這是一位震古爍今、天才絕豔的人物,一生中製刀無數,每把都是無可多得的寶刀。
他造刀的方法是:先把生鐵和熟鐵以灌鋼法燒煉成鋼,做成刃口,然後“以柔鐵為刀脊,浴以5牲之溺,淬以5牲之脂”這樣做出來的刀稱為“宿鐵刀”,極其鋒利,能夠一下子斬斷鐵甲30劄。
現在對這種方法是如下解釋的:對於含碳量比較高的鋼,理想的淬火介質應該是:當工件在比較高的溫度650~400℃,具有較大的冷卻速度,在低溫300~200℃,具有較慢的冷卻速度。這就需要采用雙液淬火法。
此方法的要領即先在冷卻速度大的動物尿中淬火,以保證刀的硬度,使之具有更大的殺傷力;然後再在冷卻速度小的動物油脂中淬火,則選用冷卻速度比較小的淬火介質,以防止刀開裂和變形,使其有一定的韌性,使刀在受到比較大的衝擊時不致折斷,從而達到硬度與韌性的完美結合。而鄭柯的父親卻對此法進行了進一步的改良,即用精純的水係能量凝成水滴狀,用以把兩種淬火的物質進行提純,從而可以取得更好的物理性狀。
接著,鄭柯便夾起一塊黑鐵條和一塊經過三十次折疊鍛打的鋼板一起扔到炭火中,又如法炮製,分出一個天龍真氣火球扔進炭爐內,極大地提高了爐內的溫度。
片刻後鄭柯用火鉗夾起鋼板斜著放在砧鐵上,掄起錘子幾下就把鋼板砸成了U字形,接著鄭柯用另一隻火鉗夾起被燒紅的黑鐵刀條,夾在了U字形鋼板的中間,又掄起天工鍛造錘,重重地砸下,“當!當!”大響中,U字形鋼板逐漸向黑鐵刀條靠近,越來越近,越來越近,最終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再也不可分割。
鄭柯此舉是采用了“夾鋼法”,一般來說,刀的刃口主要起刺殺作用,因而要求有比較高的硬度,這樣才能保證刀的鋒利,所以應該選擇含碳量較高、硬度較大的鋼來製造。而刀背主要起支撐作用,要求有比較好的韌性,使刀在受到比較大的衝擊時不致折斷,這樣就要選擇含碳量較低、韌性較好的鋼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