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3 / 3)

仔細想來,人這一生,出身、地位都不會限製你最終所能修建的碼頭,但你所修建的碼頭的質量,卻會影響到你這裏停靠的船隻。也許我們會輸在起點上,但是決不能輸在終點上。在不斷攀升的過程中,周圍人才林立,讓我們得以同樣優秀。“與高手過招,輸也是贏”,因為我們總能學到我們未知的東西。

正所謂:“問渠哪得清如許,唯有源頭活水來。”當感歎自己周圍的朋友越來越少、沒有品位時,是否也應該仔細想想,自己的碼頭是否也應該及時地修繕、加固和提高了呢?

“書”暢

說起與書的緣分,要從“抓周”開始。作為傳統的誕生禮,父親在我的第一個生日時,準備了錢、書、鑰匙以及各種具有某些象征意義的玩具擺在我麵前。結果我一把抓起鑰匙,正待父親不解之際,我的右手又抓向書。等我稍懂事的時候,父親給我講當時的情景,並很肯定地說:“那時,小梅已經明白書是開啟夢想的鑰匙。”

帶著這樣的厚望,父親開始對我實施“體會教育”,從看圖識字開始,到後來的小人書、作文書、詩書,每次看過都要有所心得。父親坐在竹搖椅上,眯著眼睛聽我複述看過的內容以及自己的感悟,結束之時還不忘對我稱讚一番。但我讀書全憑自己的興致和喜好,這與父親花上一年多時間去精讀《莊子》相比,我更敬重父親的執著以及淵博的學識。長大後,雖然父親已不在身邊,但他燈下讀書的專注仍一直激勵著我,讓我有了更大的“書癮”。因此,書成了我家不可或缺的“大件”。

這眾多的“大件”,讓我實在厭倦搬家。每次搬家,在家人和來幫忙的朋友一再慫恿和督促下,我都不得不放棄一些書。為了安撫自己“悔不當初”丟書的痛感,搬家後越發勤勞地往書店裏跑。近來,家裏的書更是無處不在,床頭是正要看的書,電腦桌上是寫作要用的書,茶幾上是看了一半的書,連梳妝台上也會偶爾出現一兩本夾著書簽的書。

在這其中,真正能細細品味的當數枕邊書了:看似消閑,實則在不經意間就將營養慢慢吸收。床頭燈下,開始一段思想的旅程。今天我的“老師”是誰呢?他會對我說些什麼呢?抑或隻是一位“陌生朋友”,我們各自保持獨立思考的精神,或相互印證,或互為補充,這樣的交流常常讓我有意想不到的收獲。書裏的文字是有顏色、有溫度、有味道的。書香,時常讓人情有所動、觸發靈感。備好筆和紙,隨時塗鴉一下瞬間的心得,你看,常讀枕邊書是不是很有些生活情趣?

每本書都經曆了作者含辛茹苦的打磨、推敲,需要用心去研讀。書有時越讀越薄,是因為讀透了,掌握了。就像我們一呼一吸,在吐納的過程中融入我們的骨血裏;書,也有越讀越厚的時候,觸類旁通之後仍有一些難解的“題”,大小謎團,環環相扣,需要查閱更多的書去解密。這似乎在告誡我們要學會敬畏真理,敬畏生命,敬畏我們所從事的職業並保持旺盛的探索精神和激情。

開卷有益。書,給予我們新的高度。與智者對話,也可與曆史神遊。書,有一雙想象的翅膀,能讓思想超越桎梏,迎來自由的飛翔。有了書,透過作者的視角,我們依稀可見未到過的地方。多雲有雨的日子,在書裏尋找到一片溫柔的藍天;失意彷徨的時候,書裏自有可以安撫你焦灼神經的手。書,讓孤獨成為一種享受,於嘈雜之中帶來一絲寧靜。我常常感歎:能夠靜靜讀書的日子,真好!

想起朱熹的《觀書有感》:“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仔細想想,生活本身就是一部正在寫就的書,書中有詩有畫,也許上一刻我們還是讀詩賞畫的旁觀者,下一刻,便成了詩中的主題、畫裏的人物。而誰又能料到,再下一刻的你,會不會既是書中的主角又是刻畫主角的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