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百四十六章 《華夏文學》帶來的轟動(1 / 2)

《華夏文學》總共有兩個級別的刊物,一個是省級周刊,一周一次,一般隻發表本省文人的文章。

一個就是總部的月刊,每個月底發行一次,刊登的文章,基本上都是上一個月在各省周刊上發表過的精品文章。

全國五十個省級周刊,一個月至少四期,也就是說,月刊的那一百多篇文章,是從至少兩百份周刊裏遴選出來的。

月刊的宗旨非精品不刊登,由此可見要在《華夏文學》月刊上發表一篇文章到底有多難。

據說為了確保月刊文章的價值性,他們總刊編輯與一些專家讀者組成編輯委員會,大家先把一些省級周刊的佳品文章遴選出來,之後再經過大家投票選出一百多篇,作為當期刊登的文章。

也就是說,上麵的文章,不是一個人可以確定的,也不是一個編輯的閱讀口味決定的。

總之一句話,非精品不上!

這樣會造成一個局麵:有的文人,可以在省級周刊上發表文章,但一年下來,都不一定能上一次《華夏文學》月刊。別說一年,有的人總感覺差那麼一點,筆耕了幾十年,都從來沒有上過月刊。

這麼一來,《華夏文學》月刊就幾乎成了文人心目中的聖地,大家以在上麵發表文章為最高榮譽。

一個人一年下來,能有一篇文章在《華夏文學》發表就已經可以炫耀很久了。那麼,如果說一期之內,同一個人在上麵發表了三篇文章,那是什麼概念呢?

蘇文就有了這樣的待遇!

說實在的,他的文章在新一期的《華夏文學》月刊上發表,事先並沒有人通知蘇文。這兩天,他的《白楊讚》一出來,舟不平那邊已經偃旗息鼓了,據說住進了醫院。

沒有人幹擾,蘇文的生活就進入了軌道,一邊改編《雷雨》,一邊跟蹤《玩偶之家》的進展……也許是看到自己公司首席劇作家對《玩偶之家》致以最高的評價,唐雅親自出馬,再一次到蘇文家,與他商談合作事宜。

蘇文的條件很簡單,與清新文化公司開出的條件一樣就行了。對此,唐雅也並不廢話,對照著清新文化公司的合同擬了一份協議,幹脆地把字給簽了。

她豪爽,蘇文也不多言,簽了字,說著合作愉快的話。

至於人家公司怎麼運營這部作品,因為有了前車之鑒,蘇文就不插手了,隻是通過與高冰聯係,隨時掌握這事的進展罷了。

一切都在有條不紊的進展之中,蘇文接到了肖克文的電話,對方在電話裏一副大笑高興的語氣,問蘇文有沒有看新一期的《華夏文學》周刊。

蘇文說沒有,不過很快就找到手了……在這裏不得不說《華夏文學》月刊為何能有讓無數文人向往的地位,那全是因為它的銷量!

華夏帝國文化底蘊深厚,國民生活殷實,肯定就要追求精神的享受。《華夏文學》創刊一百多年,憑著他們對精品的追求,整個華夏帝國的民眾都知道上麵的文章都是一時之選,可以作為精神糧食享用。

二十億國民的需要到底有多大?

據說《華夏文學》月刊銷量最高的時候超過一億冊!注意,這隻是一期的銷量,而全年有十二期之多!

當然,那已經是很多年前的成績了。這幾十年來,隨著各種文化渠道的衍生,特別是影視的發展,以及網絡的興起,《華夏文學》的銷量也受到了衝擊。

不過,哪怕衝擊不小,現在它每期的銷量據說都還穩定在五六千萬冊之多。

五六千萬!每期!一個月!這還不算每個省每期各有過百萬冊銷量的周刊!一個月四期的周刊!

這對蘇文來說,簡直就是天文數字,聽到這個數據的時候,他隻有瞠目結舌的份,什麼話都說不出來。

“幾乎杜絕了盜版的國度,簡直就是文化產業的天堂呀!”最後,蘇文隻能這樣感歎了。

無可匹敵的銷量,是《華夏文學》月刊地位至高無上的象征。

在肖克文的提醒下,蘇文看到了自己的文章。

整整三篇之多!

就是他在華夏中學生文學大賽複賽上的那三篇文章。

《尋李白》在詩歌欄裏,《最後一片葉子》在小說欄裏,《華夏少年說》在散文欄裏。

三篇文章的後麵,都有“蘇文”這兩個字。

這兩個字在這裏是那麼地耀眼,那麼地顯眼,又那麼地刺眼!

不明底細的人也許會生起一個念頭:“竟然有三個同名的人?”

然而,這是同一個人的三篇文章!

蘇文也吃了一驚,了解《華夏文學》月刊到底有多牛逼之後,他對自己能同時在上麵發表三篇文章的事也充滿了震驚。

這幾乎是不可能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