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建黨偉業(1 / 3)

第一節 人物與背景

孫中山(1866—1925)中國近代偉大的民主革命家。名孫文,字德明,號日新,後改為逸仙,廣東香山人(今中山市)人。1866年11月12日出生。1892年畢業於香港西醫書院。1894年上書李鴻章,提出革新政治主張遭拒絕後,遠赴檀香山組織興中會。1905年,孫中山在日本東京組成“中國同盟會”,被推為總理,確定了“驅除韃虜,恢複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的資產階級革命綱領。1911年12月29日,孫中山被十七省代表推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於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誓就職,成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2月13日,因革命黨人與袁世凱妥協,孫中山被迫提請辭職。8月同盟會改組為國民黨,孫中山當選為理事長。1913年因袁世凱派人刺殺宋教仁,孫中山策劃起兵討伐袁世凱,旋即失敗。

毛澤東(1893—1976),字潤之,湖南湘潭韶山衝(今屬韶山市)人。馬克思列寧主義者,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袖,毛澤東思想的主要創立者。1893年12月26日出生。1914年至1918年就讀於湖南第一師範學校。早期即開始革命活動,接受並宣傳馬克思列寧主義。他帶頭發起組織新民學會,創辦了《湘江評論》,發起組織俄羅斯研究會和文化書社,建立長沙社會主義青年團和共產主義小組。1921年7月出席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參加創建中國共產黨。會後擔任中共湘區委員會書記,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湖南分部主任。

1912年元旦,孫中山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宣告成立中華民國政府,從此持續了兩千多年的封建統治製度終於被推翻,人民盼望已久的民主製度看似就要來到。然而由於革命派自身的弱點也更多地暴露出來,1911年12月至1912年2月,出任清朝內閣總理大臣的袁世凱在帝國主義列強的支持下,與南方革命政權進行所謂的和平談判。袁世凱用盡各種手段迫使革命勢力妥協。帝國主義列強拒不承認南京臨時政府,並且製造外國幹涉的氣氛。孫中山的許多主張在革命陣營內部都遭到反對,在內外交困的情況下,孫中山被迫退讓。革命果實由此被北洋軍閥而掠奪去,從此中國又陷入了更加深重的災難中。

1915年,陳獨秀和李大釗創辦《青年雜誌》,掀起了新文化運動的思潮。1918年,陳獨秀和李大釗開始最早在中國傳播馬克思主義。1919年5月4日,聲勢浩大的五四運動爆發,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接受馬克思主義。

1920年,中國共產黨的早期組織在上海首先建立,成為各地建黨活動的聯絡中心。各地共產主義小組成立後,有組織、有計劃地擴大馬克思主義的研究和宣傳,發起並建立社會主義省委團,創辦工人刊物,開辦工人學校,領導工人成立工會,開展工人運動,進一步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同工人運動的綜合。1921年7月23日-31日,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大會通過了中國共產黨的第一個綱領和決議。黨的一大宣告了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一個開天辟地的大事件,此後中國革命的麵目就為之一新了。

第二節 光影故事

進入19世紀中葉,由於封建統治腐敗和西方列強入侵,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政治黑暗,社會殘破,民不聊生。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成功,拉開了辛亥革命的序幕。各省紛紛宣布獨立,清王朝瀕臨滅亡。同年11月21日,同盟會領袖孫中山得知消息,自海外啟程回國。眾望所歸的他被各省代表推選為臨時大總統。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宣告成立,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臨時大總統。從此,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

然而,腐敗無能的清王朝仰仗袁世凱的北洋軍與革命軍展開對抗。政治格局激變引發了南北對立,內戰爆發。戰鬥持續不斷,此時南方和北方的和談也沒有停歇過。南方代表伍廷芳提出:“孫文先生態度明確,皇帝退位。這是和談前提。”北方代表唐紹儀回應:“我們北洋的底線也很清楚,袁世凱出任大總統。”經過反複交涉,最後伍廷芳代表南方對唐紹儀妥協:“孫先生說了,結束王朝,停止戰爭,走向共和,皆可讓。”1912年2月12日(辛亥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清宣統皇帝溥儀宣布退位,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就此滅亡。3天後,孫中山依照南北和談約定,辭去臨時大總統職務。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打開了中國進步的大門,然而反帝反封建的使命依然沒有完成,革命果實被袁世凱所竊取。1912年3月10日,袁世凱在北京出任臨時大總統。麵對五色旗,他舉手宣誓:“世凱,願竭心力,使中華民國成強大之國家。”

為了響應革命號召,青年學生毛澤東決心投筆從戎。他報名參軍,成了湖南新軍的普通一兵。操練休息時,毛澤東給士兵讀報。有一個士兵問道:“啥是共和?”毛澤東解釋說:“共和是古稱,就是國家大事大家商量著來的意思。”那士兵若有所思地說道:“哦,就是皇帝沒了,我們大家說了算了。”大家樂得哈哈大笑。這時,一名軍官悄悄問毛澤東誰當大總統最好。毛澤東認為是孫中山先生。軍官又問:“那怎麼突然變成姓袁的了?”毛澤東苦笑一聲,說道:“他手裏有槍唄。”

為了與袁世凱的勢力競爭,宋教仁四處活動,力圖把國民黨打造成民國第一大黨。他公開宣揚:“政黨政治才是根本。總統不過是個擺設、是個象征。阿貓阿狗,誰幹也無所謂。”最終,在國會選舉中,國民黨以明顯優勢獲勝。袁世凱感覺到了威脅,氣急敗壞地與馮國璋密謀殺害宋教仁。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前赴北京商議國事。廖仲愷、黃興、於右任在上海火車站為他送行。大家正在告別,突然,從一節車廂的車窗裏伸出一把手槍,瞄準宋教仁連開三槍。兩天後,宋教仁不治身亡,時年31歲。宋教仁被刺引發反對袁世凱的二次革命。然而由於力量懸殊,加上國民黨內部意見不統一,革命很快遭到北洋軍野蠻鎮壓。

1913年8月,北洋軍攻克南京,革命失敗,孫中山流亡日本。同年11月,袁世凱頒令解散國民黨。勝利使袁世凱得意忘形,他不再滿足於臨時大總統的頭銜。1914年12月23日,袁世凱率領手下在天壇舉行祭天儀式,做起稱帝美夢。1915年1月18日,日本駐華公使日置益代表日本政府,以幫助袁世凱登上皇位為條件向袁世凱遞交了《二十一條》文本,要求北京政府承認日本繼承德國在山東的一切特權。為圓皇帝夢,1915年5月9日,袁世凱秘密接受了喪權辱國的《二十一條》。

在新軍服役半年後,毛澤東進入湖南第一師範學校,繼續求學。這天,老師楊昌濟找毛澤東談心:“聽說你每日堅持冷水洗浴,還到處宣揚健體救國的思想?”毛澤東說:“以前是。現在北洋政府無能,強健體魄又有何用。洋槍洋炮對付大刀長矛,勝敗一目了然。”楊昌濟說:“坐而論道容易,找到出路很難。也許要一生一世,也許要數代百年。我問你的問題就是,你到底要什麼!”正著說,他的女兒楊開慧來了。楊昌濟就介紹兩人認識。楊開慧見毛澤東身材高大,走到他麵前,調皮地伸手比劃了一下,說:“哥哥,你好高啊!”

1915年8月13日,經過一番緊鑼密鼓的籌劃,袁世凱從中華民國大總統搖身一變,成了中華帝國皇帝。大廳中,整齊肅立的文武官員齊聲高呼:“中華帝國大皇帝萬歲!”隻有將軍蔡鍔麵無表情,默不作聲。最終,在京城名妓小鳳仙的幫助下,蔡鍔擺脫了袁世凱的監視,坐火車經天津前往日本與孫中山見麵。在日本東京,孫中山奮筆疾書,起草《討袁宣言》。夫人宋慶齡說:“‘大兵既至,誅罰必申’這句寫得好。可是你的兵呢?”這時,部下報告蔡鍔將軍到了。孫中山興奮地走向門口,拉著蔡鍔的手,說:“我的兵來了!”

1915年底,蔡鍔回到雲南組織護國軍,誓師討袁。護國軍軍官朱德拍馬揮刀,率騎兵像颶風一般撲向敵軍陣地。北洋軍被打得人仰馬翻,狼狽逃竄。護國運動得到了全國人民的支持。護國軍節節勝利,各省紛紛獨立。噩耗接連傳來,袁世凱心急如焚。他走到龍袍前,輕輕撫摸著,哀歎道:“這個蔡鍔啊,逼死我!”全國1916年6月6日,袁世凱在舉國聲討中病逝,皇帝夢就此破滅。幾個月後,軍閥張勳率領辮子兵打進北京。他帶兵闖進國會,用槍威脅國會關門。他驕橫跋扈地對議員們說:“咱宣布,從現在開始這個破地方關門打烊了,不開飯了。就連這個亂七八糟的破民國,咱也要一並關掉!”張勳就是這樣蠻橫地采用武力解散國會,開始上演一幕笑態百出的“複辟風波”。

1917年7月1日,溥儀重登皇帝寶座,宣布複辟。張勳跪在地上,痛哭流涕地說:“皇上,臣來得太晚了!沒主子,國將不國!”同日,溥儀發布“即位詔”,稱“共和解體,補救已窮”,宣告親臨朝政,收回大權。他公布9項施政方針,一連下了8道“上諭”,大舉封官授爵,恢複清朝舊製。參加複辟的重要分子,均被授以尚書、閣丞、侍郎等要職,康有為任弼德院副院長,張勳為政務部長兼議政大臣,並被封為忠勇親王。張勳還通電各省,宣布已“奏請皇上複辟”,要求各省應即“遵用正朔,懸掛龍旗”。

張勳不顧全國人民的反對進行複辟的消息傳出後,立即遭到全國人民的反對,全國各地的進步社團對他的這一倒行逆施的做法進行了深入的批判。在湖南一師,蔡和森向同學們倡議:“我們應該行動起來,赴京請願,反對複辟。”毛澤東說:“中國的問題,僅僅是因為選錯了一個總統嗎?如果說以前的事情罪在袁世凱一人身上,那今日張勳、康有為複辟的鬧劇,又當罪責何人呢?今天的中國,絕不是換一個皇帝、一個總統就能改變的。”

北大民主廣場上,數千學生在傾聽陳獨秀的激情演講。“恥辱!莫大的恥辱!是我中華民族的恥辱!共和是大勢所趨,是人心所向,可是僅僅6年的時間,就出現了兩個皇帝。民國是共和之國,在共和國裏做皇帝,這是對共和天大的諷刺。”學生們報以熱烈的掌聲。陳獨秀動員大家,“同學們,封建與共和,乃絕對兩不相容之物。要想存其一,必先廢其一。要使民眾覺醒,國家強大,就必先將民眾心中兩千年的這座大山徹底推倒!”陳獨秀和李大釗難以抑製激動的心情,兩人的手緊緊地握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