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西廂記五劇第二本崔鶯鶯夜聽琴雜劇 (2)(2 / 3)

班:通斑。]。自家姓杜,名確,字君實,本貫西洛人也。自幼與君瑞同學儒業,後棄文就武,當年武舉及第,官拜征西大將軍,正授管軍元帥,統領十萬之眾,鎮守著蒲關。有人自河中來,聽知君瑞兄弟在普救寺中,不來望我;著人去請,亦不肯來,不知主甚意。今聞丁文雅失政,不守國法,剽掠黎民。我為不知虛實,未敢造次興師[造次:輕率、倉猝。]。孫子曰[孫子:指春秋時期吳國軍事家孫武,有《孫子兵法》十三篇。]:“凡用兵之法,將受命於君[將受命於君:將帥從國君那裏接受命令。],合軍聚眾[合軍聚眾:集合軍隊。],圯地無舍[圯(pǐ)地無舍:低下的容易被水淹的地方不能安營紮寨。

],衢地交合[衢(qú)地交合:四通八達之地要結交鄰國以求救援。],絕地無留[絕地無留:危險的地方不可久留。];圍地則謀[圍地則謀:容易被包圍的地方要設計謀。],死地則戰[死地則戰:處在隻能力戰否則便會滅亡的地方,就要進行殊死戰鬥。];途有所不由[途有所不由:有些道路是不能走的。],軍有所不擊[軍有所不擊:有些敵軍是不能進攻的。],城有所不攻[城有所不攻:有些城邑不必要攻打。],地有所不爭[地有所不爭:有些不必要的地方,不要去爭奪。],君命有所不受[君命有所不受:國君的某些不符合實際情況的命令,可以不必服從。]。故將通於九變之利者[通:精通、懂得;

九變:指用兵的各種變化法則。],知用兵矣。治兵不知九變之術[治兵:統帥軍隊,指揮軍隊。],雖知五利[五利:指“圯地無舍”等五條好處。],不能得人用矣[不能得人用:不能充分發揮軍隊的作用。]。”吾之未疾進兵征討者,為不知地利淺深出沒之故也。昨日探聽去,不見回報。今日升帳,看有甚軍情,來報我知道者。(卒子引惠明和尚上開)(惠明雲)我離了普救寺,一日至蒲關,見杜將軍走一遭。(卒報科)(將軍雲)著他過來!(惠打問訊了雲)貧僧是普救寺僧[句末“僧”字原無,根據王伯良本補的。]。今有孫飛虎作亂,將半萬賊兵,圍住寺門,欲劫故臣崔相國女為妻。有遊客張君瑞奉書,令小僧拜投於麾下[麾(huī)下:麾是古代將帥指揮軍隊的旗幟;麾下,就是部下,後引伸為對將領的尊稱。],欲求將軍以解倒懸之危[倒懸:人被倒掛,比喻處境危險。]。(將軍雲)將過書來。(惠投書了)(將軍拆書念曰)“珙頓首再拜大元帥將軍契兄纛下[頓首:在書信開頭或末尾,表示敬禮的意思;

契兄,就是賢兄;

纛(dào)下:相當於閣下。]:伏自洛中[伏:敬詞,同伏維、伏以。下對上、幼對尊的敬稱。],拜違犀表[犀表:指武將的儀表,表示尊敬讚揚。],寒暄屢隔,積有歲月,仰德之私[仰:表示敬慕之詞;

德:恩澤好處;

私:內心感情。],銘刻如也。憶昔聯床風雨[聯床風雨:表現親友或兄弟相聚的情之真。],歎今彼各天涯;客況複生於肺腑,離愁無慰於羈懷[羈(jī)懷:作客他鄉的心情。]。念貧處十年藜藿[藜藿(líhuò):代指粗茶淡飯。],走困他鄉;羨威統百萬貔貅[貔貅(píxiū):本為獸名,後指軍隊。],坐安邊境。故知虎體食天祿,瞻天表[天表:指皇帝的容顏。],大德勝常;使賤子慕台顏[台顏:尊顏。為敬稱。],仰台翰[台翰:尊函,翰指書信。],寸心為慰。輒稟:小弟辭家,欲詣帳下,以敘數載間闊之情;奈至河中府普救寺,忽值采薪之憂[采薪之憂:生病的婉稱。]。不期有賊將孫飛虎,領兵半萬,欲劫故臣崔相國之女,實為迫切狼狽。小弟之命,亦在逡巡。萬一朝廷知道,其罪何歸?將軍倘不棄舊交之情,興一旅之師,上以報天子之恩,下以救蒼生之急;使故相國雖在九泉[九泉:陰間,墳地也稱九泉。],亦不泯將軍之德。願將軍虎視去書,使小弟鵠觀來旄[鵠(hú)觀來旄(máo):盼望大軍到來。]。造次幹[幹(dú):冒犯。],不勝慚愧。伏乞台照不宣[台照:台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