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病室衛生清掃
注意經常打掃室內外衛生。掃地時要用濕式掃除法,地麵要每天拖2~3次,注意少掃多拖,先濕後幹,避免幹掃揚起塵土被吸入肺部。生病以後,通常對房間物品髒亂感到厭煩,所以要注意保持病人及病床的清潔、舒適。每天應給病人整理兩次床鋪。對於長期臥床病人,每周更換一次內衣褲和床單。病人的內衣褲,以寬鬆、質薄的棉布衣服為宜,並要隨著季節變化隨時增減衣服。
5.室內通風換氣
病人的居室,要經常開窗換氣,保持室內空氣新鮮。空氣流通可以減少室內細菌的數量。同時,空氣流通與室內溫度變換,可以刺激皮膚的血液循環,增加汗的蒸發和熱的消散,降低皮膚和身體溫度,使病人感覺舒適。為使室內通氣,白天每2~4小時開窗一次,每次15~30分鍾,天氣寒冷時依情況而定。但是,開窗時必須防止室內溫度驟然下降或顯著降低,以避免病人受涼。開窗換氣時,需要時可給病人增添衣服或蓋被。冬天可開氣窗,或將其他房間的窗戶打開,通過間接方式達到通風的效果。病人最好不要吸煙,其他人也不要在病室中吸煙。隻要病情允許,應讓病人經常外出散步,曬曬太陽;如果病人不宜外出,也盡量爭取到陽台上曬曬太陽。
6.室內溫度
病房應保持適宜的室溫。在25℃左右的環境中,人體沒有什麼冷熱的感覺,感覺非常舒適。如果氣溫高於32℃,人體就覺得煩熱,應當采取適當措施,為病房降溫。在冬季,室溫應保持在18~20℃(新生兒或老年病人居住的房間,室溫可以稍為提高);夏季室溫在26~28℃之間。為了避免室溫的劇烈變化,病人的居室內應有一隻室溫表,以便隨時檢查調節。室溫過高時,可開門窗,夏天開電扇或用空調;室溫過低時,關門窗、增衣服、蓋被或置熱水袋。冬季室內取暖,北方地區最好采用暖氣;如無條件者,可用“土暖氣”,最好不要在病人居住的房間內生煤爐。病人擦浴時,室溫應稍高一些。晚間睡眠時,應有足夠的蓋被,室溫應低一些。
7.室內濕度
濕度也非常重要。所謂濕度,是指空氣中含水量、物體潮濕的程度。在同一氣溫條件下,若相對濕度增大到95%時,人體就感覺悶熱了。這時,皮膚排汗蒸發受阻滯,使人有黏濕悶熱的感覺;反之,濕度過低時,空氣中水分過低,皮膚蒸發過快,使人感覺幹渴,對陣風極敏感而易受涼。空氣中的濕度,如能保持在40~55%時,人體最覺舒服。對不同的病人,濕度應有變動,如患支氣管炎的病人,室內濕度可高一些(約可至80%);反之,氣喘病人需比較幹燥的空氣,濕度可低一些(約20%)。測量濕度可用濕度計。如濕度過高時應打開門窗,注意使空氣流通,保證病人溫暖和衣服幹燥。陰雨天時,室外濕度較大,可把朝南或東南方向(即上風方向)的門窗大部分關閉,隻開下風的門窗,以減少水氣進入室內。天氣轉晴時再打開門窗,並將放在擋風側的大件家具適當搬動,以利空氣流通,加速水汽蒸發。濕度低時,可在地麵灑水,晾掛潮濕毛巾,冬天在室內置空氣加濕器,或在暖氣片上置水盆或水壺,使水汽蒸發以增加室內濕度。此外,室內、室外的溫差大小也不可輕視。當室內溫度比室外溫度低10℃時,人的身體就感到不舒服,易患感冒。一般室內外溫差相差不要超過7℃,夏季使用空調的時候,更要注意這一點。
飲水機應經常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