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承接上年的低迷氣氛,逐級盤下,呈一路陰跌走勢,股市極度萎靡不振,在此情況下,5月17日管理層做出暫停國債期貨交易的決定,由此導致三天飆漲行情。而過度的暴漲也是政策所不願意看到的,於是,三天後一紙重開新股發行的消息,立即將剛剛漲上去的股市又打壓了下來。沒有政策的預期性,而單純跟著政策跑的股民,大多在那三天的暴漲中套牢。
1996年,由於我國治理整頓目標已經實現,國家開始實施寬鬆的貨幣政策,包括兩次調低利率,停辦新的保值儲蓄業務等。隨著資金大量流入股市,滬深兩地股市終於一路斬關奪隘,向上衝刺。國慶節過後,滬深大盤股指全線飄紅,一漲再漲,各類股票的價格更是雞犬升天。股市出現了極度狂熱的現象,許多股民隨著瘋漲的股價,狂呼著“不怕套,套不怕,怕不套!”的口號,押上自己所能籌集到的所有資產,拚命追漲。各證券營業部內萬頭攢動,眾人都在一個勁兒地“買進!買進!買進!”,大有一種“上午不買,下午便賺不到錢”的陣勢。整個市場熱浪滾滾,牛氣逼人。老股民重操舊業,輕車熟路;新股民膽大氣壯,一擲萬金。所有的資金都往股市裏投,所有的精力都往股市裏用。下崗職工認為擺脫困境的機會來了,機關幹部認為致富奔“大康”的途徑有了。於是,每天有上十萬人進入股市,每天有幾億元幾十億元的資金投向股市。尤其是在一些莊家的炒作下,幾乎所有的股票都不正常地暴漲,股價猶如斷線風箏紛紛隨風飄揚。漲幅達5倍以上的股票達百種之多,吉林化工一周內上漲528%,東北電一天的升幅達150%。莊家炒股愈炒愈瘋,根本不問業績如何,走勢怎樣,市場內投機氣焰已昭然若揭。
麵對股市的這種超乎尋常的火爆現象,有眼光的投資者便會預期政府一定會采取抑製性政策進行調控,此時果斷撤離市場是最為明智的作法。但是,絕大多數投資者沒有作此考慮,在他們眼裏,股市今天漲了明天還會漲,明天漲了後天還會漲,永遠沒有盡頭似的,殊不知這樣非理性的暴漲是任何證券市場都不可能容忍的。果然,從10月開始,證券監管部門采取了一係列調控措施,連續頒發了被稱為“十二道金牌”的一係列規定,《人民日報》發表了措辭嚴厲的特約評論員文章,國家計委和國務院證券委公布了1996年股票發行規模為100億元,相當於1995年的兩倍,同時滬深兩市實行漲跌停板製度。在這一係列組合拳似的政府幹預下,滬深股市雙雙暴跌。12月16日開盤後,4分鍾內,滬市281隻股票,除去4隻例行停牌外,其餘277隻股票全部跌停,上證指數狂瀉110點,與深市一道雙雙收於跌停板。追高殺入的股民無一幸免,全部套牢,根本沒有機會逃脫。
1997年,股市恢複元氣後再次瘋漲,許多股民又再次狂熱。為此,管理部門從4月份開始,采取了約十來項實質性措施,使狂奔的中國股市終於停頓下來。而又有許多在股市狂漲時入市的投資者被深度套牢。
1999年5·19行情以來的情況,無疑是投資者都比較熟悉的了。在此我們不再贅述。
分析中國股市漲漲跌跌的曆史,無一不顯示,隻要市場偏離正常的走勢,無一不引起政策的調控。這也說明,暴漲不是管理層所希望的,暴跌也不是管理者所願意看到的。理解了這一點,我們就能夠根據市場走勢比較準確地預期即將出台的政策,從而搶在抑製性政策出台前出貨,在鼓勵性政策出台前進貨。
顯然,在基本政策方向既定的情況下,股市具體政策是根據股市運行狀況進行變動和調節的,因此,在我國的股市中有著明顯的政策頂、政策底和政策箱的現象。每一對政策頂和政策底,構成了一定時期的政策箱。事實說明,我國的股市不僅是一個政策市,股市的漲跌均要受到政策的影響,而且長期以來,我國的股市一直都是在政策箱中運行的。
中央財經大學金融與證券研究所所長賀強對此做了比較詳盡的分析。據他研究,從1993年初至1996年初,是宏觀政策不斷從緊的階段,政策箱體現出以下特點:其一,股市政策箱的頂點不斷降低,第一個政策箱的頂點為1558點(上證指數,下同);第二個政策箱的頂點為1044點;第三個政策箱的頂點為927點。其二,政策箱的底點情況不同,第一個政策箱的底點為325點,第二個政策箱的底點為584點,第三個政策箱的底點為512點。其中第一個政策箱的底點是在股市對宏觀政策從緊做出過度反映,債市擠壓股市的特殊條件下形成的,是個特例,實際上早在1994年3月,股市跌至600多點時,就出現了“四不”政策救市的情況。在1994年5月,股市跌至500多點時,又明顯地出現資金托市的情況。在這一階段,政策底就已逐步形成。以上特點說明在整個治理整頓期間,由於宏觀政策的收緊,股市政策箱的頂點不斷下降,政策箱的間距不斷縮小。政策箱的這種變動,不僅使股指不斷滑落,而且使股市波動的範圍不斷減小,這種政策箱變動的態勢,導致股市持續的下跌與低迷。
從1996年初至今,是宏觀政策不斷放鬆的階段,政策箱則體現出以下特點:
1.政策箱的頂點不斷升高,第四個政策箱的頂點為1250點,第五個政策箱的頂點為1510點,而第六個政策箱的頂點為2245點。
2.政策箱的底點也不斷抬高,第四個政策箱的底點為867點,第五個政策箱的底點為1047點,實際上,從1997年7月至1999年5月,股市有五次急跌至1000點附近,例如,1997年7月股市跌至1066點;1997年9月股市跌至1025點;1998年8月股市跌至1043點;1999年4月股市跌至1087點;1999年5月股市跌至1047點。但是每一次即將跌破1000點的關口時,均被政策的力量將股指拉回來,說明在宏觀政策不斷放鬆時期,政策箱的底部基本在1000點大關一線。而第六個政策箱的底部,是否能從千點大關繼續升高,還需要進一步的實踐與研究。不過從1999年5月之後股市的大幅上漲趨勢上看,第六個政策箱的底部應當有較大幅度的提高。
3.政策箱的空間點位也不斷擴大,第四個政策箱的空間點位為383點;第五個政策箱的空間點位為463點。從第六個政策箱從頂點2245點一直下跌到1339點,空間點位達906點。可見空間點位是不斷擴大的。
以上特點說明,在刺激經濟發展、宏觀政策不斷放鬆的階段,政策箱的箱頂與箱底均逐步抬高,政策箱的空間不斷擴大。政策箱的這種變動,不僅使股指大幅上揚,而且使股市波動的範圍不斷增大,這種調控股市的政策箱的變動情況,導致股市連續的上漲和股市的活躍。
在研究政策箱變動時,我們再一次發現,每當股市炒得過高、過熱,即政策箱頂部出現時,均伴隨著管理層推出的清查資金、查處違規、銀行資金撤離股市等抑製性政策出台,股市隨之應聲下挫。而每當股市跌得過深、過於低迷時,均伴隨著管理層的救市政策和托市政策,這些救市政策或托市政策均帶有一定的突然性,往往是突然出台。每當這些鼓勵性政策一推出,均導致股市的迅速暴漲。需要注意的是,無論是抑製性政策還是救市與托市政策,均不是管理層的主觀隨意行為,而是管理層對當時股市運行情況作出的反應,這一點恰恰證明了股市周期對政策周期的反作用。
由此可見,分析市場形勢,可以比較準確地預期即將出台的政策,尤其是在股市大跌或者大漲的時候,往往正是政策出麵進行調控的時機。因此,投資者應該時刻關注市場走勢,當股指運行到高位,達到政策頂部時,應該預期會有抑製性政策出台,及時撤離是明智的做法;而當股指運行到低位,接近政策底部時,應該預期會有鼓勵性政策出台,果斷建倉是最佳的選擇。
(四)根據公眾輿論進行預期
許多投資者都比較關注管理部門領導在各種場合上的講話,從中揣摸政府的意圖。比如證監會關於加強市場監管的講話,央行行長關於利率還有下降空間的言論,財政部長關於國有股減持問題的意見等。確實,他們的這些言論在很大程度上都帶有一定的傾向性,代表著政府的意見,有的還有在某項政策出台前提前打招呼的性質,以減少政策突然出台造成過於激烈的市場動蕩。因此,投資者密切關注管理層領導的各種言論,對於政策的研判非常重要。
但是,被許多投資者忽視的是,公眾輿論也有影響政策和反映政策的作用。作為管理部門,當他們出台某項政策時,必然要考慮各個方麵的意見,尤其是一些經濟學家的合理建議。因此,我們可以看到,有的公眾輿論部分或者全部的被政策采納,有的公眾輿論還直接導致某項政策的出台,或者調整與變更。因此,注意搜集公眾輿論,並對其合理性與可行性進行分析,以此判斷政府采納的可能性,從而做出相應的決策,也是預期政策、判斷大勢的一個重要方法。
中國的B股市場隻比A股市場遲建兩三年,但B股市場卻不但沒有像A股市場那樣發展壯大起來,反而陷入了交投清淡、融資困難的尷尬境地。麵對這一狀況,許多有識之士都提出了許多搞活B股市場的建議,其中B股市場向境內投資者開放的觀點占據主流。早在1994年,蕭灼基先生就提出“可以向國內居民開放B股市場”。他認為,沒有開放的B股市場,已失去了籌資和融資的功能。另外還有許多證券界人士都提出了類似的觀點。如果詳細分析,我們就可以發現,B股市場向境內投資者開放既是極其必要的,又是非常可行的。如果我們對此有充分的信心,提前介入B股市場,則在2001年2月19日中國證監會正式出台B股市場向境內投資者開放的政策後,就可以大獲其利。事實上,在B股市場未有開放之前,就有許多眼光獨特者提前介入了B股市場,成為B股市場最大的贏家。而等政策正式出台再進入B股市場的投資者,明顯就慢了一拍,有的不僅沒有賺到錢,反而被高位套位,至今沒有解套。
2001年初,經濟學家吳敬鏈提出一個振聾發聵的觀點,那就是當前中國股市投機性太強,像一個“大賭場”。此論一出,全國震驚,讚同者有之,反對者有之。但不管是讚同者還是反對者,都承認我國股市確實存在上市公司弄虛作假、莊家做莊操縱股市的現象。隨後爆出銀廣夏、東方電子等上市公司弄虛作假的醜聞,出現中科創業、億安科技等莊股大幅跳水的現象,都說明我國股市確實存在著嚴重的弄虛作假、投機取巧的問題,如不及時解決,將嚴重威脅股市的健康發展。有鑒於此,許多投資者根據這些普遍的公眾輿論,預期管理部門將加大監管力度,打擊違規現象,抑製股市泡沫。在此政策下,股市出現調整便在所難免。後來的事實證明了他們的預期是多麼的正確。及時撤離者保持了勝利果實,置市場形勢與公眾輿論不顧的投資者,則損失慘重。
2001年6月12日國有股減持方案推出後,受到市場的極大反感,許多經濟學家都認為這種方案不符合現實,有害於市場。接受公眾的意見,10月22日,中國證監會果斷叫停國有股減持,次日股市便出現暴漲。重視公眾輿論,預期將會停止國有股減持的投資者可以抄底獲利,而有的投資者在股市暴跌時還去割肉斬倉,無疑是血本無歸。
我國證券交易的稅率和傭金過高,也是公眾輿論的焦點,許多經濟學家根據與國外證券市場的比較,都一致認為我國股市有大幅降低印花稅和交易傭金的必要,也有這種可能。果然,2001年11月我國正式宣布降低印花稅,2002年5月1日降低傭金。
由上可見,對於有關股市的公眾輿論,我們也要密切關注,認真分析,估計其合理性和可行性,預期政策采納的可能性,據此做出相應的決策。
(五)根據成熟股市的經驗進行預期
我國股市發展至今不過10年多時間,與西方曆經百年以上的成熟股市相比,我國的股市政策還很不完善。汲取國外成熟股市的經驗,以構建中國股市的政策體係,便成為管理部門最為現實的選擇。因此,根據成熟股市的政策體係預期中國股市政策完善的方向,也是投資者進行政策預期分析的一個途徑。
也許有投資者認為,股市政策體係主要集中在股市基本政策與宏觀政策上,股市的反應沒有對股市具體政策那樣敏感。事實確實如此。但是,股市具體政策是在基本政策確定的前提下發揮作用的,我們掌握了基本政策體係的完善方向,就有利於我們把握股市具體政策的基本思路與基本格局。如國有股和法人股流通政策、擴大資金供應的政策、信息披露政策、連續虧損公司退市政策、投資者向弄虛作假公司索賠的政策等等,無一不是在這些基本的政策框架內運行的。比較國外成熟股市的作法,我們就可以預期管理部門有可能采取的政策,有可能完善的政策,有可能調整的政策。比如我們預期政府將實行打擊市場操縱行為的政策,我們就不會受莊家炒作的誘惑,而堅持理性投資;如果我們預期政府將大力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實行退市製度,我們就不會去非理性的哄搶虧損公司股票;如果我們預期政府將有效擴大股市資金總量,大力培育機構投資者,我們就不會對新股發行過於恐慌,而對市場穩步發展充滿信心。
總之,綜合各個方麵的因素,我們可以對政府有可能出台的政策進行預期判斷,從而提前把握大勢,確定正確的操作策略。這比單純的追隨政策更有意義,也更有盈利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