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我們認為,預期政策比追隨政策更加重要。從上麵的介紹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無論是股市的具體政策還是國家的經濟政策,對於股市的影響不僅是直接的,是明顯的,而且往往也是突然的。調低利率的政策剛一宣布,股市在第二天開盤就做出相應的表現;發行新股的計劃剛一公開,股市在第二天的走勢就做出強烈的反應。尤其是股市的具體政策,不但出台突然,而且對股市的影響也是相當激烈的,常常導致股市暴漲暴跌。而暴漲暴跌絕對是不能持久的,如果我們沒有提前作出決策,或者沒有在政策出台後的第一時間作出反應,就往往會成為政策的犧牲品。比如,1995年5月17日中國證監會宣布暫停國債期貨交易,5月18日股市立即狂升,並且持續三天,而5月22日公布重開新股發行的通知,導致5月23日拋盤洶湧而出,股市暴跌。在政策出台後湧入的投資者悉數套牢。2001年2月19日中國證監會宣布B股市場向境內投資者開放,誰都知道受此政策影響,B股市場將爆發一輪飆漲行情。2月28日複牌後果然B股市場暴漲,但連續5天都是有行無市的無量空漲,天天都是漲停板,投資者根本沒有機會進貨,而等到漲停板打開,投資者能夠買到B股時,此時價位已經翻了一番多,獲利空間已經很小了。而再遲一點進入的股民則更加悲慘,像搶寶貝一樣把B股搶到手裏,沒有想到卻是一個燙手的山芋,搶到手裏就下跌。
由此可見,如果等到政策出台我們再根據政策進行操作,顯然就遲了。因此,我們說,作為股民,要想炒股致勝,重要的不是等政策出台後按政策導向操作,而應該是提前做出政策預期,並提前反應。例如我們如果能夠預期B股會對境內投資者開放,而搶在開放之前進貨,則在正式宣布B股對境內投資者開放後便會賺得盆滿缽滿;如果我們能夠預期2001年管理部門會加大監管力度,會著手考慮解決國有股流通問題,而提前出貨離場,則會在以後的股市大跌中保存勝利果實。那麼這有沒有可能呢?看了下麵的內容,你就會發現,隻要我們養成認真分析、深入研究的習慣,就完全有可能準確地預期政府有可能采取的政策,從而做出相應的決策。大量事實表明,投資者隻有在政策還未出台或者還處於“朦朧”狀態時做出買進(或賣出)的決策,並在政策公布後及時賣出(或買進),才有可能成為股市的真正贏家。因為一旦政策出台後,投資者都會按一個方向操作,這時的股票價格要麼是被推得很高,要麼是被壓得很低,市場已無力再往前發展。此時跟入的投資者要麼是被高位套牢,要麼隻能是低位割肉,而惟有在政策出台前就做出了反應的“先知先覺”的投資者,或者高位出貨躲到一邊數票子去了,或者提前離場躲避了風險。
(二)根據宏觀形勢進行預期
宏觀形勢是政府製定政策的依據,政策是政府對宏觀形勢進行調控的手段,這是我們在前麵反複討論過的問題。而根據這一規律,我們可以根據宏觀形勢進行政策預期,判斷在此宏觀形勢下,政府會做出哪些政策進行調控,從而提前進行反應。如果是鼓勵性政策,則可以提前建倉,等待政策明朗後享受政策帶來的“紅利”;如果是抑製性政策,則應該提前離場,避免政策出台後股市下跌而被套牢。
比如1993年開盤後,深滬股市都是牛市衝天,上證指數戲劇性地從390點躍升到1500點,當時絕大多數投資者都是群情激動,頭腦發熱,而幾乎所有的股市沙龍、股市傳媒、股市評論家都是一片“漲聲”,認為股市還會大漲特漲。但事實上,如果我們認真分析,就會發現,當時的宏觀經濟環境極為不利,經濟過熱嚴重,通貨膨脹明顯,市場物價扶搖直上,國家財政壓力巨大。敏銳的投資者便能夠據此準確地預期,政府將采取緊縮的政策對經濟過熱進行調控,因此及時離場是最為明智的選擇。可惜當時絕大多數投資者沒有這種預見性,眼裏隻有瘋漲的股市,沒有考慮宏觀形勢的不利,更沒有預期政策對股市暴漲的不認同,因此還在狂熱的參與市場炒作,結果在後來的政策調控下慘遭套牢,並且是一套三年。為了抑製經濟過熱和通貨膨脹,當年國家采取了一係列緊縮政策進行治理整頓,包括兩次上調存貸款利率,整頓金融秩序,限期收回拆借資金,嚴肅查處股市透支現象等等。在政策的調控下,股市立即掉頭向下,並從此後節節下跌,持續三年之久。能夠根據宏觀形勢進行政策預期的投資者避免了這次暴風驟雨式的股市暴跌,而不能提前預測政策的投資者被悉數套牢,難有逃脫的機會。
而到1996年,就在許多投資者對股市連續下跌三年之久從而失去信心的時候,也有投資者發現,我國三年的治理整頓已經達到目標,抑製通貨膨脹取得明顯成效,中國經濟成功地實現了“軟著陸”。因此他們預見國家將結束治理整頓,並會出台一係列扶持經濟發展的政策。果然,1996年3月30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布公告,決定從4月1日停辦新的保值儲蓄業務,從此拉開了1996年的牛市行情。能夠做出政策預期的投資者抄到了熊市的底部,在以後的股市上漲中獲利豐厚,而等政策明朗後才入市的股民,不但獲利空間不大,而且如果沒有及時撤出,便在以後的股市大跌中再次套牢。
分析2002年的宏觀形勢,我們預期管理部門將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對證券市場將實行扶持、規範與發展的政策。
當前我國的宏觀經濟仍保持較快的發展,這不僅為各產業發展提供了平穩的運行環境,而且也為股市的穩步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從投資需求方麵看,2002年有兩個熱點,一是國債投資繼續保持較快增長。預計全年將增發1500億建設國債,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在42500億元左右,增速保持在13.5%左右;二是外商投資將大量湧入。世界經濟的不景氣,將促使國際資本尋求新的投資地區,而我國在經濟保持高速增長的同時,投資的軟硬環境都將有明顯的改善,必然成為這些國際資本的重點流向地區。因此,可以預期,投資將成為拉動我國2002年經濟成長的主要力量。而從消費方麵看,2002年也有很多有利因素,一是城鎮居民收入將有較快增長,將帶動城鎮消費需求的穩步攀升;二是社會保障體係將進一步完善,國家將擴大保障範圍,提高保障水平,將有效改善人們的消費預期;三是我國將擴大農村稅費改革的試點範圍,相當地區的農民負擔將大幅度減輕,將使農民購買力增強。因此,2002年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會有所增加。
綜合上述分析,可以預計,盡管目前麵臨惡劣的世界經濟環境,但我國經濟仍將保持較快的增長速度。根據這一情況,我們同樣可以預期,當前影響股市的經濟政策將主要集中在鼓勵性政策方麵。
1.積極的財政政策。目前我國經濟的主要矛盾是通貨緊縮,既有來自內部的多種緊縮因素,又有來自外部的緊縮因素,既有來自經濟方麵的壓力,也有來自社會穩定方麵的壓力。在這種緊迫的形勢下,隻有堅持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才能夠有效抑製嚴重的通貨緊縮,保持總供求的基本平衡,度過當前的難關。因此,從目前的情況看,為應對日趨惡劣的世界經濟環境,我國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刺激內需,拉動經濟成長,基本已成定局。這一基本政策必然對股市運行產生積極的影響。進一步分析,還可以發現,由於這種積極的財政政策對於產業發展的作用不均衡,而對不同板塊的上市公司有不同的影響。首先,積極財政政策的核心是繼續保持較強的國債投資力度。這意味著基礎設施建設仍將保持相當的規模,與基建投資相關的鋼鐵、建材等行業仍將受益。第二,將加大西部地區的工業建設投入,在西部建設具有比較優勢的工業項目將為相關產業如采掘設備、冶煉設備、發電設備等帶來機遇。第三,啟動內需的重要內容是增強居民購買能力,在新的消費熱點已逐漸形成,消費升級的時機已接近成熟的今天,這一舉措將使眾多的耐用消費品產業收益,比如家用電器行業、汽車行業、通訊產品製造行業等。
2.寬鬆的貨幣政策。經過2002年2月21日的降息後,我國一年期存款利率比美國低0.25個百分點,消費價格指數已由正轉負。從目前銀行存貸款利率差看,貸款利率比存款利率具有更大的下降空間。因為居民儲蓄率居高不下的原因不是存款利率高,而是為了適應住房、醫療、失業養老保險、教育等項改革的需要,所以,降低存款利率對消費的刺激作用十分有限。但降低貸款利率則會對增強企業活力、減輕企業財務負擔、擴大企業投資產生積極作用,而降低存款利率可以為降低貸款利率創造條件。
(三)根據市場走勢進行預期
運用政策手段對市場進行調控,當市場嚴重過熱時出台抑製性政策進行抑製,當市場極度疲軟時出台鼓勵性政策進行刺激,這是所有證券市場都要采取的方法,隻不過各個國家運用政策調控的程度與方法不同。相對來說,由於我國股市規模過小,運作還不完善,加上投機氣氛較濃,以至一漲就是暴漲,一跌就是暴跌。為了穩定股市,管理部門必須對股市進行有效的調控。暴漲時抑製,暴跌時刺激。而調控的手段就是出台抑製性政策或者是鼓勵性政策。這就提示我們,當市場暴漲的時候,管理部門肯定會出台抑製性政策進行抑製,意識到這一點後,我們就應該在股市漲得最凶時立即撤出,避免在抑製性政策出台後的股市大跌中遭受損失;同樣,當市場低迷的時候,管理部門肯定會出台鼓勵性政策進行刺激,意識到這一點後,我們就應該在股市跌得最慘時大膽建倉,一旦鼓勵性政策出台即可享受股市大漲的豐厚利潤。回顧中國股市建立十多年來的曆史,我們就可以清楚地看到,根據市場形勢預期即將出台的政策,並據此進行操作,是多麼的重要。
1990年3月,在首批股民暴富效應的刺激下,一直沉寂的深圳股市突然狂升,總值2.24億元麵額的股票,很快飆升到28億元。到11月末,當時掛牌上市的5種股票的總市值漲到原市值的30倍,發展銀行的股價更是高漲到原價的120倍。對於股市的突然燥熱,當時的深圳市政府立即出台了一係列抑製性的政策給股市降溫。包括采取漲跌停措施;開征印花稅和入息稅;打擊場外非法交易等。在政策的抑製下,從12月開始,股價開始全麵下滑,許多未來得及出貨的股民慘遭套牢。
1991年,由於受1990年政策抑製的影響,深圳股市繼續狂跌,幾個月的時間,便使5種股票平均下跌幅度達到34%,總市值已跌去了近20億元。在此情況下,8月下旬,深圳市政府連續召集有關企業負責人開會,研究救市方案。經過多方調度和廣泛動員,終於從發展銀行、國際信托投資公司、市人保公司等機構外募集到2億元資金,由深交所進行托市。9月7日,深交所開始托市,首先是止住發展股票跌勢,然後通過深發展股價的上攻激活市場人氣,帶動大市反轉。經過近一個月時間的努力,終於扭轉乾坤,製止了股市的狂跌。
1992年,深滬股市雙雙暴漲,尤其是上海股市全部放開所有上市股票的價格,取消漲跌停限製,導致股價狂漲。二紡機一日漲幅達到312%;輕工機械一日漲幅達到470%,而上證指數一天就上竄600多點。到1992年6月,上海股市的平均市盈率為200倍左右。管理層麵對如此火暴的局麵,立即借助行政和輿論的手段,給過熱的股市降溫,其中一個重要的手段便是突擊發行新股,幾個月內上海突擊批準了近50家企業改製成股份製發行股票,同時,管理層還透出法人股即將上市與個人股同時流通的問題。在此政策作用下,8月10日上海股市出現暴跌。在股市狂漲時能保持清醒頭腦,預期政府將出台抑製性政策而及時撤離的投資者,無疑是最大的贏家。
1993年初股市出現大幅反彈,並且很快又出現過熱的跡象。在此情況下,管理部門出台了一係列緊縮銀根、治理經濟過熱的政策,使股市大幅回落。
1994年新年伊始,滬深股市延續1993年的跌勢,繼續下跌。至7月29日周五收市時,上證指數已跌至333點,深證指數跌至96點,幾乎所有的股票都已跌得血肉模糊,麵目全非。按7月29日收盤價格統計,上海股市價格低於2元的股票有17隻,深圳股市有8隻,2元至3元的股票更是比比皆是,如上海石化1.25元,河北華藥1.59元,真空電子1.87元,深能源2.80元,深寶恒2.81元,均處於曆史低位。股市如此低迷,導致新股發行及老股配股困難重重,這種狀況繼續發展下去,股市的直接融資功能將喪失殆盡,股市也將失去存在意義。敏銳的投資者預期到政府一定會采取鼓勵性政策以改變這種不正常的暴跌局麵,利用這一時機大舉抄底建倉,在7月底管理部門推出三大救市政策導致股市暴漲後出貨,獲得了成倍的利潤。而有些投資者不能準確地預期即將出台的救市政策,而受市場悲觀氣氛的感染,認為股市還會下跌,以至在7月底還去割肉斬倉,結果在以後救市政策出台後眼睜睜地看著股市上漲而無可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