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秋季保健養生攻略(1 / 3)

立秋之後天氣由熱漸涼,進入了“陽消陰長”的過渡階段。中秋後,雨水漸少,天氣幹燥,晝熱夜涼,氣候寒熱多變,身體一旦不適,便易傷風感冒,舊病也易複發,所以有多事之秋的說法。人體的生理活動要適應自然界陰陽的變化,因此,秋季必須注意保養內守之陰氣,凡起居、飲食、精神、運動等方麵調攝皆不能離開“養收”這一原則。

秋季養生五要

秋三月以秋分為季節氣候轉變環節,此時自然界陽氣漸收,陰氣漸長。“白露”後雨水漸少,秋風瑟瑟,天氣幹燥,故秋令主燥。“一場秋雨一場寒,”中秋後,晝熱夜涼,氣候變化大。在這樣的氣候條件下,若不注意養生保健,身體容易患病,舊病複發,所以古人稱秋季為“多事之秋”,是有一定的道理的。秋季養生一定要注意做到“六要”:

一要調理飲食

秋季膳食要以“滋陰潤肺”為基本原則。年老胃弱者,可采用晨起食粥法以益胃生津,如白合蓮子粥、銀耳冰糖糯米粥、杏仁川貝糯米粥、黑芝麻粥等。此外,還應多吃一些酸味果疏,少吃辛辣刺激食品,這對護肝益肺是大有好處的。

二要早起早睡

祖國醫學主張秋季“早起早睡,與雞俱興。”早睡以順應陰精的收藏,早起以舒達陽氣。近代研究表明,秋天適當早起,可減少血栓形成的機會;起床前適當懶床幾分鍾,舒展活動一下全身,對預防血栓形成也有重要意義。這類疾病在秋末冬初發病率極高,發病時間多在長時間睡眠的後期,這是因為在睡眠時血液在腦血管的流動速度變慢,血栓容易形成之故。

三要增強抗病能力

俗話說得好:“春捂秋凍,不生百病。”秋天氣候漸冷,衣服不可一下增加過多,有意讓機體凍一凍,經受一些寒涼之氣的鍛煉,這也是增強機體對冬季寒冷氣候的適應能力的重要方法。金秋時節天高氣爽,是運動鍛煉的好時期,尤其因重視耐寒鍛煉、早操、慢跑、冷水浴等,以提高對疾病的抵抗力。

四要預防氣候突變

秋末氣候轉涼。這個時期是中風核心肌梗塞發病的高峰期,極容易導致猝死。患有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和肺心病的人,對氣候的變化也很敏感,很容易導致複發、病情惡化與死亡。因此患有這類疾病的患者應特別注意提高警惕,加強預防,家中應備有急救與治療藥品,以防萬一。

五要預防秋燥

秋天氣候幹燥,因而皮膚水分蒸發快,故易造成皮膚幹裂、皺紋增多、咽喉燥痛,大便秘結等,因此秋天預防秋燥是重要的保健原則;室內要保持一定的濕度,重視補充機體水分,要避免過勞和劇烈運動使津氣液耗損。為了防止皮膚幹燥可塗擦各種護膚霜。但應注意口唇幹裂不可擦甘油,更不可用舌經常田口唇,否則會使口唇幹燥皸裂。

秋天四防

一、秋涼防感冒 秋天氣溫降低,又常突然變冷,是感冒最容易流行的季節。因此,當天氣較冷時要注意保溫,及時添衣,若經常使用冷水洗臉洗鼻,也有助於預防感冒。

二、秋凍防過頭 常言道,春捂秋凍。秋天適當地讓身體經受寒冷的考驗,對機體是一種鍛煉,能加強人體對疾病的抵抗能力。但一旦凍過了頭便事與願違,不僅不能給身體帶來好處,相反還會帶來許多疾病,諸如傷風、關節炎、氣管炎、消化道疾病等。老年人還會因血管收縮、血壓升高而引起中風。

三、秋燥防皸裂 入秋以後,天氣逐漸幹燥,人的手、腳、臉麵若不注意保護就會變得粗糙,皮膚彈性變小,以致產生皸裂。因此,洗臉、洗腳不宜用堿性大的肥皂,並應選用合適的護膚用品保護皮膚。

四、食果防秋痢 秋天瓜果多,帶菌多,食用瓜果若不注意衛生,很容易患痢疾,使人腹痛、腹瀉、嘔吐。故食用瓜果應注意清潔和消毒,黴爛的瓜果不能吃,以防病從口入。

秋風秋雨防秋愁

秋三月,秋風蕭瑟,萬物凋零,“已覺秋窗愁不盡,那堪秋雨助淒涼。”、“羅衾不耐秋風力,殘漏聲催秋雨急。”這是我國文學名著《紅樓夢》中的詩句。的確,秋風、秋雨常令人頓生秋愁,有趣的是,這個“愁”字竟是由“秋”和“心”相疊而成。那麼,秋風秋雨為何愁煞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