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打敗秋老虎養生招數(2 / 2)

第16式:秋風落葉,淒風淒雨,容易誘發消極情緒,這時要注意心理調適,保持積極樂觀的情緒,深呼吸可以促進肺部排盡濁氣,增加血液的含氧量,使身體處於鬆弛狀態,排解緊張、焦慮等壓抑感。

第17式:深秋時節,低氣溫下血管彈性降低,血壓升高,血液黏稠,血栓容易形成。因此,要特別注意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的先兆症狀,如果感到眩暈、劇烈頭痛、視物不清、肢體麻木等,應及時到醫院治療,以防發生意外。

秋季養生之——前提條件

1、養生先養好習慣

養生的關鍵是好習慣,秋季養生講究在起居上做到早睡早起勤鍛煉。

2、養生進補先體檢

秋天正是養陰補虛的好時節,但是你隻有了解自己的體質才好對症進補。

如果你呼吸淺短,聲音低微,神倦懶言,動則汗出,食欲減少,舌質淡就屬於氣虛性體質。用黃芪、黨參、西洋參沏水喝、泡酒,或者做粥喝是最簡單的方式。

如果你麵色蒼白,口唇淡白,夜熱盜汗,肌膚枯澀,舌淡紅無苔就屬於血虛體質。你可以用當歸、紅棗、何首烏、桑椹做粥,在燉雞湯、燉肉時也可以加點。

如果你顴麵潮紅,口燥咽幹,盜汗,尿少而赤,大便秘結,舌紅少苔就是陰虛的體質。可以用麥冬、五味子、山藥、百合等,熬粥的時候可以放幾味。

如果你畏寒肢冷,腰酸腿軟,咳喘身腫,容易腹瀉、尿清長,舌苔薄白就是陽虛體質,可以食用肉桂、羊肉、狗肉、生薑等。

秋季養生重在養陰

立秋已過,而且已經入了三伏中的“末伏”,明顯能感覺到早晚的天氣變得涼爽起來,甚至白天也開始有了絲絲的秋高氣爽之意。俗話說“秋冬養陰”,此時已值秋季時節,秋季養生重在養陰,多注意食補和起居養生,保護陰氣。

從立秋之日起,到立冬之日止,其間經過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等6個節氣。

從秋季的氣候特點來看,由熱轉寒,即“陽消陰長”的過渡階段。而人體的生理活動,也隨著“夏長”到“秋收”而相應發生改變。因此,秋季養生不能離開“收、養”這一原則,也就是說,秋天養生一定要把保養體內的陰氣作為首要任務。正如《黃帝內經》中所說:“秋冬養陰。”所謂秋冬養陰,就是指在秋冬養收氣、養藏氣,以適應自然界陰氣漸生而旺的規律,從而為來年陽氣生發打基礎,不應耗精而傷陰氣。

簡言之,秋季養肺,重在養陰。中醫專家提示,秋季養生可遵循益肺氣滋腎陰、養肝血潤腸燥的原則。另外,在養肺的同時也要注意養脾、養肝。要從精神、起居、飲食、運動以及經絡等五方麵進行調養。

養肺要做到內心寧靜,神誌安寧,心情舒暢,切忌悲憂傷感,即使遇到傷感的事,也應主動予以排解,以避肅殺之氣,同時還應收斂神氣,以適應秋天容平之氣。通俗地說,心平氣和是養肺的最好方法,肺是呼吸器官,而情緒的變化表現最顯現的地方就是呼吸。呼吸的急促、不平穩不僅增加肺的負擔,同時也會使身體裏的氣外泄,這與秋收恰恰相反。因此,精神調養主要是要內心的安寧。

再者,秋季養生,起居也要與其配合作出調整。

立秋之季已是天高氣爽之時,應開始“早臥早起,與雞俱興”。即早睡早起,有益於“秋收”。著衣不宜太多,否則會影響機體對氣候轉冷的適應能力,易受涼感冒。

在飲食調養方麵,要多吃些滋陰潤燥的飲食,以防秋燥傷陰。如:銀耳、甘蔗、燕窩、阿膠、梨、芝麻、鱉肉、藕、菠菜、烏骨雞、豬肺、豆漿、鴨蛋、蜂蜜、橄欖等。

其次,秋季飲食要注意“少辛增酸”。根據中醫營養學的這一原則,在秋天要少吃一些辛味的蔥、薑、蒜、韭、椒等辛辣的食物,而要多吃一些酸味的水果和蔬菜。

初秋時節,不少地方仍然是濕熱天氣,導致人體脾胃內虛,抵抗力下降。這時如果可以吃些性溫的食物,尤其是粳米或糯米,均對健脾胃、補中氣有極好的功效。為緩解“秋燥”,飲食方麵應以滋陰潤肺為宜。更有人主張入秋應當食用糯米阿膠粥,東阿阿膠搭配糯米,以滋陰潤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