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下著雨,浙淅瀝瀝,雨點不時輕輕的飄打在玻璃上,像輕音樂一般。在北京夏日這寂靜的夜晚,我寫完了小說的最後一個字。
我如釋重負的望著案頭上厚厚的書稿,《昨夜迷茫》中的幾位女主人公,像山間泉水清澈純淨地流淌在小說的字裏行間。
她們隨著歲月的流逝而遠去了,留給我的隻是這些寂寞的文字。
每個人都有長長的故事,而記憶隻能自己封塵在心底,它浮現時,已找不到來時的路。思舊賦《昨夜迷茫》中那些人物形象在我筆下是那麼清晰,甚至鮮活,常常讓我興奮不已,讓我欲罷不能,它有一種穿透力,它穿越喧囂,穿越時空。
這部小說,由醞釀到脫稿,我斷斷續續寫了大約五年時間,速度很慢,寫得也很辛苦。一是因為我不是專業作家,沒有作家的文筆和想象力;二是因為都市節奏太快,壓力超過負荷,為了生存,為了發展,我每天忙碌於自己公司的事務,幾乎就沒有時間寫,更談不上靜心創作了。然而,在我的生活中,我總是若有所思,時常被一件事、一個人或一句話所感動,於是創作的靈感就會一觸即發。在出差遠行的火車上,輪船上,飛機上,甚至步行穿過公路在交通路口紅燈亮起的刹那,思緒中的某個情節,某個片段,或某個人物,總是像火花一樣,一點、一簇、一串的在我腦海裏閃現、燃燒、奔跑……
這部小說講述的故事內容和書中描述的人物形象,都是我熟悉和曾經向往的,有的是我的親身經曆。熟悉我的人讀這本書,也許會對書中描寫的某個情節或某個人物感到似曾相識,但是千萬不能對號入座,小說畢竟是小說,它來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它是虛構的產物。
我的第一部作品《走進采編季節》(長篇紀實文學),由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後,在社會上曾引起一陣反響,獲得許多讀者的共鳴。於是,我就有了寫第二本書的衝動。當初《昨夜迷茫》也是打算寫成紀實文學,但是在原始構思的線索上寫了六七章後,就寫不下去了。紀實文學的真實性和局限性,使我無法展開想象的翅膀。在一些文友的鼓勵下,我開始嚐試寫小說。
《昨夜迷茫》原先準備寫成中篇小說,但後來真正進入寫作程序後,我的內心深處由綻放到激蕩到火山爆發,我的思想和靈魂像被歲月的剪刀一絲一絲的鏤刻,一遍一遍的撕碎,使我無法平靜。夜深人靜時,我仍坐在電腦前,不停地敲打著鍵盤,在晶瑩的淚光中尋找那些刻骨銘心的碎片,一點一滴、一字一句地終於寫下了這麼多的文字,完稿時真有一種無比欣慰的感覺。
這是我創作的第一部長篇小說,或者說就是一本書吧,小說中柳曉月的生活原型——她給了我寫作的激情和動力,她不斷地鼓勵我加油!加油!她給這本書還取了個別名《停不了的愛》,小說中有的情節或片段是經過她親手改寫出來的。她比我要大膽得多,在描寫男女情愛部分細膩、生動,富有前瞻性和突破性。她說:“所有的藝術(文學)作品,隻有通過市場檢驗後才能體現其價值。”所以,出於文學與市場的需要,我還是服從文學創作上的“改革”與“開放”。因此,這本書中的某些情節進行了大膽的想象和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