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呦?你怎麼知道的?看走了眼可不好啊。”‘鬥爺’這個詞是由改革開放後這幾年根據‘倒爺’(指投機倒把的小商販)之類的詞流行起來的,是倒鬥的與倒鬥的之間的稱呼,我見對方可能在試探我們,於是也試探著反問道。
“接觸這個行當的人,身上多少帶些陰氣,懂點道道的人都能看出來。”趙大鬥笑著說道:“您再看那位爺,進來後先看這些玩意兒。您幾位看的是瓷器下麵的款,而他是看上麵的“火光”和胎、釉,眼神特毒,我估計他心裏對這些東西的年頭已經有數了,看的出他才是古玩行當的人。”趙大鬥指了指老鍾頭說道,古董界的行話把釉表麵的浮光稱為“火光”,鑒別一個瓷器是否是贗品就要從火光,胎、釉及製作工藝等多方麵去鑒定。
這家夥真是讓我們刮目相看,原以為他隻是一個普通的文物販子,沒想到他也是倒鬥的,而且還是一個高深莫測的家夥。
“趙爺真高!實在是高!”我學著“唐司令”對趙大鬥豎起了大拇指,笑著說:“既然都是行內人,咱就打開天窗說亮話!”沒想到我還沒說完,就被趙大鬥打斷了。
“燈不點不亮!”趙大鬥突然豎起左手拇指,然後用右手護著它說道,這話好像是句暗語,我以前聽老鍾頭說起過,但卻沒有這麼詳細。老鍾頭雖不是“鬥爺”,但見過的明器和打過交道的“鬥爺”比真正的“鬥爺”都多。
“巴掌不拍不響!”老鍾頭馬上拍了個巴掌接道。
“山下有什麼?”趙大鬥緊接著豎起小拇指向下指了指問道。
“半畝地來一攏草!”老鍾頭毫不猶豫地左胳膊前曲,右手在左肘下豎起拇指答道。
“山上有什麼?”趙大鬥豎起拇指向後指了指自己說道。
“這山望著那山高!”老鍾頭雙手交叉抱在胸前,露出一臉不懈但又陰狠的表情說道。
我們三個都在旁邊看傻眼了,隻知道自己幹的是這門營生,卻不知道行內的暗語如此精彩,老鍾頭著實讓我佩服,竟然能對答如流。
“嗬嗬,您別生氣啊鍾爺,我開個玩笑。”沒想到趙大鬥聽了老鍾頭那最後一句暗語,竟然換了張可憐巴巴的笑臉,央求道:“來來,幾位爺坐下說話,我去倒些水,真是大水淹了龍王廟,自家人不認得自家人啊!”說罷就去倒了些茶水挨個遞到我們手裏。
“鍾爺,您喝茶,嗬嗬!”趙大鬥竟然畢恭畢敬地把茶端到老鍾頭手裏,這態度著實讓我們疑惑。
我們把事情的來龍去脈說了一遍,保留了一些,然後問了問趙大鬥他捐的那個項鏈的來曆。
趙大鬥毫無隱瞞地說,那是他在昆侖山下找大坑的時候從一個哈薩克族牧民手裏買來的,後來他讓那牧民帶去找當時這牧民盜的這個墓,可這牧民帶他去了一個被盜空了的墓,看那墓的規格這項鏈應該就出在那裏,但卻早就被附近的牧民搬光了。結果趙大鬥自己花錢買了這個項鏈後,居然賣不出去,說是在嚴打。這玩意兒拿著燙手,索性也像我們一樣編了個幌子將這東西捐給博物館了。
我想他能像我們一樣捐給博物館,說明這個人倒真不壞,而且還是愛國的,一般人早把這玩意兒熔了弄成黃金在黑市裏賣錢了,那樣不就成有價的黃白之物了嗎?想到這裏,我不禁對他有些好感了,更想跟他去找一找那個昆侖山下的墓,也許還會有什麼發現。
老鍾頭看出了我們的心思,就問了問趙大鬥願不願意帶我們去一遭,趙大鬥對老鍾頭早已佩服得五體投地,哪裏會不願意?正好他聽我們這麼一說,自己也想跟我們一起解開這個謎,順便分些明器回來,於是就高興地滿口答應下來。
從趙大鬥家出來的路上,我和胖子很好奇地問老鍾頭,剛才他跟趙大鬥的那幾句精彩的暗語問答是什麼意思?
老鍾頭笑笑說,那是行內老一輩人用的暗語,現在會這幾句的沒幾個了,老鍾頭自己也是早年聽一些老輩的“手藝人”(行話也管‘倒鬥’的‘鬥爺’叫‘手藝人’,其實都是為了掩人耳目)說的,說的多了就記住了,所以看的出來趙大鬥這小子有點來頭。
那趙大鬥說的頭一句“燈不點不亮”的意思是“你不說大家當然不會明白”,老鍾頭馬上就接的那句“巴掌不拍不響”,就是說“一個巴掌拍不響的,我說了你也要給我交個實底兒,我不能一個人白說”的意思。
趙大鬥一聽就明白了,趕緊亮出架勢,問了那句“山下有什麼?”意思是“你算哪一輩兒的?你讓我說我就說?我得先看看你有幾把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