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一章 對發展紅薯產業的幾點建議(2 / 2)

(四)建立基地,用基地帶動農戶,形成產業

建設紅薯產業基地(或公司,或合作社)這可以是鬆散的組合形式,也可以是緊密型的組合形式。要給薯農提供良種薯塊或良種薯苗,要為薯農提供技術服務和技術培訓;還要為薯農提供產品銷售渠道或組織產品銷售,做好產前、產中、產後服務,要全方位、多渠道給薯農提供良種信息、技術信息、產品信息、市場信息,解除薯農的心理障礙和實際困難。這種組織還應建設紅薯產業示範樣板,做好良種示範,規範化栽培示範,機械化種植、管理、收獲、加工示範,用樣板的力量發動群眾,發展紅薯產業。這種基地可大可小,根據當地加工業和本地及外地市場的需求確定規模,確定種植的方向,小則數百畝,多則數千畝,甚至數萬畝。紅薯產業隻有上規模,上質量,上檔次,實現良種化、科學化、機械化,才能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五)政府主導,調動企業、薯農和消費者的積極性

發展紅薯產業離不開黨和政府的領導,這種領導的作用主要體現在製定政策,做好規劃以及牽線搭橋,充分調動企業、薯農和消費者的積極性。企業有效益,農民能致富,消費者樂於享受,這是至關重要的。在政策方麵要扶持紅薯產業做強做大,要為企業和農民排憂解難,要因地製宜,揚長避短,做好群眾樂於接受的、有市場發展前景的短、中、長期規劃,要組織好有關部門的協作和服務,如農業部門的技術服務,種子部門提供良種,生資部門提供專用肥料、農藥,農機部門提供深耕、作壟、收獲、加工的機械,政府還應牽線搭橋,由企業組織多種多樣的產品、商品洽談會、展銷會、促銷會,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和經濟優勢,讓紅薯成為新興的產業,為解決“三農”問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做出較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