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 紅薯收獲與儲藏(2 / 2)

3.窖藏

紅薯儲藏窖形很多,薯區常用的窖形有井窖和窯窖。

(1)井窖。形如豎井,它的優點是:保溫、保濕、占地麵積少、構建容易、薯塊儲存期較長。缺點是入出窖不方便,隻適合小規模儲藏。具體做法是:在地勢較高的地方挖一深度為3~5米的井筒,井上口直徑為80~90厘米,井下口直徑為1米,窖內挖1~2個橫向儲藏室,高2米,寬1.5米,長3米,洞頂弧形,每室一般容量為1500千克左右(見圖5)。井窖適宜地下水位低的地區,井口要用磚砌成高30厘米圍牆,用竹子編織圓柱頂部蓋薄膜成傘狀,作為通氣孔,防雨水入內,遇下雪冰凍時窖頂用雙層薄膜全部蓋嚴,溫度回升後仍應留出通氣孔。入窖檢查或種薯出窖前,一定要先用燈火放進薯窖,燈火不熄滅才能入窖。如果燈火熄滅,說明窖內二氧化碳等有毒氣體濃度高,人絕對不能進去,否則會發生危險。可先將窖頂蓋揭開,讓有害氣體排除後方能進入(凡窖藏薯種,不分何種形式之窖,入窖前都必須如此)。

(2)窯窖。形如窯洞,它是在避風的山坡處,挖一長方形的窖門,窖門上麵的土層厚度至少在2米以上,這主要是為了保溫和防止塌方。門的高和寬以出入方便、易封易開為原則,一般窖門高1米左右,寬0.6米左右。然後順窖門向內挖高、寬各1.5米,頂部為弧形的儲藏室,兩側麵也可挖相應的儲藏室。窖內盡頭留通氣孔,窖四周和窖門要挖排水溝。

(3)高溫大屋窖。高溫大屋窖是在儲藏室的基礎上加以改進的儲藏方法。它的優點:利用高溫作愈合處理,促進薯塊傷口愈合,減輕爛薯率;利用高溫殺滅病菌,對防治病害有很好的作用;對種薯有催芽的作用。

高溫大屋窖可新建,也可用舊房改造,要因地製宜,不必強求一致。窖內留1米左右的人行道(包括火道、煙道),其餘地麵用磚立成“人”字形,行距0.2米,磚距0.65米,上鋪竹條秸稈。薯堆要求底不著地,邊不靠牆,堆間有通氣筒,高度低於窗口,要有利於通風排濕。

高溫大屋窖的加溫分為火灶加溫和電熱加溫。火灶加溫的灶膛應建在室外,從灶膛修一條暗道至窖屋,坡度為45°,火道直徑不少於0.2米。電熱加溫一般采用置放移動式鼓風加熱器,既可加溫又可通風,使用十分方便。

高溫大屋窖的高溫處理分為升溫、保溫、降溫三步。升溫要快,薯堆之間溫度要均勻,要求在1~2天內薯堆平均溫度達到35℃為止。溫度最高不超過40℃,待溫度達到34℃~37℃時,保持96小時,保溫時要注意通風,不能缺氧。保溫結束後立即降溫,在1~2天內降低到10℃~15℃。

4.天然岩洞儲藏

天然岩洞冬季暖和,溫度一般保持在10℃~15℃,濕度較大,是比較理想的儲藏場所。它無需任何造價,也不需調溫調濕,隻要將岩洞內清理幹淨,並進行消毒,門窗要能防鼠、防蟲、防盜。

(四)儲藏期的管理

儲藏期的管理主要是調節溫度、濕度和通氣。一般分為前期、中期和後期。前期除高溫大屋窖的加溫處理外,應以通風、降溫、散濕為主。要求窖溫不超過15℃,濕度在90%左右。可打開門窗和通氣孔,日遮夜開,隨著氣溫降低,門窗和通氣孔則日開夜封,窖溫14℃左右就可封窖防寒越冬。中期正是嚴冬季節,薯塊最易受凍,這個時期的任務主要是防寒防凍。要求窖溫不低於10℃,最好能保持在12℃~14℃。後期管理是指立春後至出窖前的一段時期,這個時期的溫度逐漸回升,但有時也會出現倒春寒。紅薯經過前段長期儲藏後,對不良環境的抗禦能力差,容易發病腐爛。這個時期的管理以通風換氣和保持窖溫穩定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