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薯病蟲害防治要貫徹:“預防為主,防治並舉”、“治早、治小、治了”的方針,要嚴禁使用劇毒、高殘留農藥,隻能使用低毒、低殘留農藥,提倡使用對人和動物無毒害、對環境無汙染的生化農藥。
(一)紅薯主要病害及其防治方法
紅薯病害主要有:黑斑病、薯瘟病、軟腐病、蔓割病、根腐病、病毒病等。
1.黑斑病
黑斑病又叫做黑疤病、膏藥病,是紅薯生產上的一種檢疫性病害,分布廣泛,我國各薯產區均有發生。病菌通過土壤、薯窖、種薯、薯苗傳播,在紅薯的傷口處侵入。幼苗期、生長期和儲藏期均能遭受病菌危害,主要危害塊根及幼苗莖基部,不侵染地上部分。幼苗期莖基部長出梭形褐色斑點,逐漸發展成為橢圓形黑斑,稍凹陷,嚴重時幼苗呈黑腳狀死亡,或未出土即爛於土中,種薯變黑腐爛,造成爛床。薯塊發病,主要呈現圓形凹陷黑斑,逐漸擴大向薯塊深處發展,病薯變苦,不堪食用。
防治方法:
(1)嚴格檢疫,不從病區調進種薯和薯苗。
(2)實行輪作倒茬,輪作期應在5年以上。
(3)選用抗病品種,建立無病留種田。
(4)種薯處理,一是種薯入窖前用高溫(35℃~38℃)處理3晝夜,促進傷口愈合,並產生紅薯丙酮,抑製黑斑病孢子萌發。然後快速降溫至10℃~14℃再入窖儲藏。二是藥劑處理,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浸種薯3~5分鍾後晾幹入窖。
(5)藥劑浸苗消毒,用5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500~700倍液或50%多菌靈2500~3000倍液,浸插苗基部6~10厘米深處,時間2~3分鍾。
2.薯瘟病
薯區農民又稱其為紅薯發災,是檢疫性病害。由細菌從根尖或植株傷口侵入,幼苗發病時基部1~3片葉子萎蔫,莖基部變成黃褐色,上部葉片逐漸青枯,早期發病不結薯,中期發病結薯少,薯皮有黃褐色斑,易脫皮,薯塊煮不爛。
防治方法:
(1)嚴格檢疫,封鎖限製疫區。
(2)與水稻輪作,該病菌水淹半年以上即被消滅。
(3)選用抗病品種,培育無病苗。
3.軟腐病
軟腐病又叫軟爛、水爛,是紅薯儲藏期的主要病害之一。分布廣泛,全國各薯產區均有發生。病害侵染薯塊,首先在傷口處發生。發病初期薯肉組織無明顯變化,以後成水漬狀,薯塊變軟,逐漸腐爛,有酒味,薯肉變黃褐色或淺褐色。皮為灰白色。
防治方法:
(1)適時收獲,盡量帶薯拐入窖,避免霜害和機械損傷。
(2)清潔薯窖,消毒滅菌。舊窖要打掃清潔,或將窖壁刨一層土,然後用硫黃熏蒸(每立方米用硫黃15克)。
(3)種用薯塊入窖前用5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500~700倍液,或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浸蘸薯塊,晾幹後入窖。
4.蔓割病
該病又叫蔓枯病、莖腐病、枯萎病。除危害紅薯外,還危害煙草、棉花、玉米、大豆等作物。侵染莖蔓、薯塊。發病由主莖基部向上發展,病株葉片自下而上發黃脫落,最後全蔓枯死,莖蔓受害,莖基部膨大,縱向破裂,暴露髓部,剖視維管束呈黑褐色,橫切病薯上部維管束呈褐色斑點。
防治方法:
(1)選種抗病品種,禁止從病區調入薯種、薯苗。
(2)溫水浸種,用51℃~54℃溫水浸種10分鍾,並培育無病壯苗。
(3)用50%甲基托布津500倍液浸種和噴灑植株。
5.根腐病
該病又叫做爛根病,是紅薯生產中發生較重的一種病害。除危害紅薯外,還為害牽牛花等旋花科植物。危害幼苗,先從須根尖端或中部開始,局部變黑壞死,以後擴展至全根變黑腐爛,並蔓延至地下莖,形成褐色凹陷縱裂的病斑,皮下組織疏鬆。地上秧蔓節間縮短、矮化,葉片發黃。發病重的,地下根莖全部變黑腐爛,主莖由下而上幹枯,以致全株枯死。病薯塊表麵粗糙,布滿大小不等的黑褐色病斑,中後期龜裂,皮下組織變黑。根腐病為真菌感染所致,主要靠土壤傳染。
防治方法:
(1)選用抗病良種。
(2)重病田實行3年以上輪作。
(3)深耕翻土,增施有機肥,不施帶菌肥。加強栽培管理,春薯適當早栽,以提高抗病力。
6.紅薯病毒病
該病又叫做花葉病、縮葉病。它有兩種表現類型:一是花葉病毒病,葉脈網狀,葉肉透明,以後出現黃綠相間的病斑,(中間有綠色斑點)。二是皺縮葉病毒病,發病初期葉片小而瘦長,邊緣不整齊,生長後期葉片凹凸不平,葉緣反卷,收縮扭曲,生長慢。該病主要靠蚜蟲等刺吸式口器的害蟲傳播,傳染快。紅薯感染該病後,種性退化,產量低,品質差。
防治方法:
(1)采用組織培養脫毒技術,培育脫毒種苗、種薯,推廣脫毒栽培。
(2)無論是育苗或大田,發現病株要及時拔除,隔離銷毀。
(3)及時防治飛虱、蚜蟲,消滅傳播媒體。
(4)發病初期及時噴灑高錳酸鉀1000倍液或病毒靈1000倍液,5天1次,連噴2~3次。
(二)紅薯主要蟲害及其防治方法
紅薯蟲害主要有:紅薯天蛾、麥蛾、斜紋夜蛾、金龜子、金針蟲、小地老虎等。
1.紅薯天蛾
又名旋花天蛾,屬鱗翅目天蛾科。分布廣泛,全國薯產區均有發生。主要為害紅薯,也取食牽牛花等旋花科植物。幼蟲食害紅薯的葉和嫩莖,嚴重時能把葉吃光,可減產30%~70%。
成蟲灰褐色,體長43~52毫米,翅展100~120毫米。前翅灰褐色,後翅淡灰色。胸背有兩叢褐色鱗毛形如八字紋。腹部中央有灰色條紋,兩側有白、紅、黑三色相間的橫紋。初孵幼蟲淡黃色,老熟幼蟲體長80~100毫米,體色有綠色和褐色。一年發生3~4代,以蛹在土下10厘米處越冬。第二年春羽化。成蟲白天潛伏,黃昏後飛出活動。成蟲趨光性強,能遷飛遠地繁殖為害。初孵幼蟲有取食卵殼的習性,多棲息在葉背、葉柄上,夜間活動,食葉片和嫩莖。蟲齡越大,食量越大,5齡後食量劇增,一條幼蟲在一生中可吃掉35~42片葉子,老熟後入土化蛹,以蛹在土壤中越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