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要進行下去,這樣幹耗著也不是辦法。小木再次打氣,同學們再次呐喊都無濟於事。最後,小木隻得放棄。有時他們是想表達自己內心想法的,鑒於怕被嘲笑,丟麵子的緣故,他們還是羞於出口。盡管小木再四強調,“如果你一出口就是對的,就是全麵、完美的,那還要講台上的老師何用?老師是什麼?不是權威也不是公理,隻是一個讓你變得勇敢起來,敢於麵對現實、麵對挫折的引路人。但路得你們自己去走,老師做的隻能是指明方向、糾正你的錯誤。所以,說錯了,不打緊,重要的是你要有開口的勇氣,改正錯誤的決心。”
在這方麵的欠缺也是小木兩年來一直耿耿於懷,不能解釋的思想包袱。唯一可以自豪的是,他們二十三人之中,終於有了那麼幾個有勇氣的。
不表演節目、不展示才藝就意味著這項活動失去了靈魂,盡管又追又趕、盡管歡呼雀躍。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勇氣培養的破產並不意味著毫無收獲。下一節課的作文,小木發現出現了效果。他們個個聚精會神,筆尖在草稿紙上沙沙作響,臉上一掃平日的那種無奈和煩惱。一節課,草稿帶作文,一氣嗬成,沒有拖泥帶水。作文的質量也是剛剛的,字跡書寫工整,思想表達也較為清楚。什麼的力量?小木覺得,這就是體驗的結果。當內心有了或傷悲或喜悅的真切體驗後,人就會有把它釋放出來的欲望,而作文恰恰正中下懷。現在的小學生為什麼寫不來作文?為什麼一聽到寫作文就愁眉苦臉,關鍵原因在於缺乏情感的體驗。想想看,一天十節課,關在教室裏整天麵對著失去新鮮感又屢屢逼著寫作業的老師,哪裏還有什麼激情?
說實在的,小木不羨慕現在的孩子,盡管他們有著每星期花不完的零花錢,有一個學期都用不完的筆記本、中性筆,有大量的課外書,還有個算得上不錯的學習環境。但他們恰恰缺少屬於自己的時間——玩耍的時間。孩子的天性是什麼?就是玩兒。小木帶過的上一屆學生,現在念初一。回到母校,向小木反複強調,她們學習很努力,但課堂上老是胡思亂想,想畢業後該怎麼辦?以後能做什麼工作?給怎樣生活?小木當時很吃驚,這些是一個上初一的學生該思考的問題嗎?學業很長,沒有必要過早思索這類重大問題吧。不過,細細想來,他們的顧慮不是沒有道理。初中畢業,很大一部分學生麵臨的就是走上社會找工作的問題。高中的門檻很高,隻有少部分人才能跨過去,至於大學更不用多提。
小學、初中是一個人最天真、最開心的童年時代。是誰無情地剝奪了原本屬於他們的東西。
一次,小木走進教室。打算上語文課,不知如何跟學生談起了“童年”這個話題。
“老師真同情你們現在的遭遇。你們有童年應該有的樂趣沒?”
“說說老師的童年,這真能把你們羨慕嫉妒恨死?”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童年。學生聽到這個話題時,個個精神飽滿,眉花眼笑。
小木故意掉學生的胃口,“想象一下,老師的童年生活是怎麼過來的?”
學生更激動,“老師趕緊給我們講講,講講!”
“你們現在都玩什麼遊戲?”
張庭爭著回答,“丟沙包、跳大繩!”
小木點點頭。
忽然張婷站起來喊道,“老鷹抓小雞!老鷹抓小雞!”
小木笑得差點跌一跤,“你們都多大了,還玩這麼幼稚的遊戲?”
幾個男生起哄,“張婷是母雞,老師是老鷹,我們都是小雞。”
一陣爆笑後,教室恢複了平靜,一雙雙渴望的眼睛靜靜的盯著小木。他們很想知道比他們大十七、八歲的木老師的童年是怎樣過來的?
“老師小時候,可不像你們現在有這麼好的生活和學習條件。我們沒有零花錢買各種各樣玩具。不過我們會想方設法的地玩。那時也沒有向你們這麼多的作業。一天當中的大部分時間是用來玩耍的。想到這點,老師真的很同情你們。一天整整十節課,隻有少量的自由活動時間,還不得不待在校園裏。老師就奇了怪了,這麼長的學習時間也不見你們的成績多好,反而不如我們那個年代的小學生。我們更多的時間是用來親近大自然的,下午早早放學,作業不多,課堂上就順利完成。我們一幫子小夥伴去布滿荊棘、雜草的摩天嶺。當然坡度不算太陡。我們站在嶺頭,一個小夥伴率先示範,屁股擦著草皮往下滑。你滑我滑大家滑,滑著、滑著就如同一個大皮球滾下來。結果可想而知。一個個臉上、胳膊上、腿上到處都是野草、荊棘劃破的傷痕。很痛卻沒有一個人哭。再看看衣服,跟丐幫討飯的叫花差不多。一個個相互看著對方發笑,你知道笑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