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裁履曆
張宏偉,1954年出生,黑龍江人,中學文化,高級經濟師。現任東方集團董事局主席兼總裁。
1978年,張宏偉帶領幾十名農民進哈爾濱市搞工程承包,1984年正式注冊成立東方建築工程公司。1988年,他利用東北地利之便,迅速開展與前蘇聯的貿易,次年,成立第一家中外合資企業。1994年1月,東方集團屬下的東方企業的股票在上海掛牌上市。1994年10月,東方集團正式參股錦州港。同年,張宏偉被評為全國十大民營企業家。
總裁原聲
我們的投資取向、投資理念是:從產品經營升華到企業即商品,把企業當作商品來考慮,而不是把產品當商品,再從企業即商品升華到資本即商品。
——張宏偉(《我的“資本論”》)
我的“資本論”
記者:您當初起家於實業,但近年來卻對資本運作“情有獨鍾”,在資本市場遊刃有餘,我想聽聽您對資本的看法。
張宏偉:(以下簡稱張)資本是經濟的核心,尤其是現代市場經濟。不管科技怎樣發展,經濟如何發展,都離不開資本。我舉個例子,1999年世界銀行的年報顯示,在其統計的世界1998年貿易總額中,商品貿易占2.5%,而金融衍生產品的貿易占97.5%。你說在這個世界生產什麼能創造這麼大的價值!
記者:現在的東方集團以資本運作著稱,外界稱“戰無不勝”,作為一個領導者,你的投資理念究竟是什麼?
張:企業傳統的投資和運作,對企業禁錮比較多,把資本投入資產,通過資產經營,考慮產值、利潤,是傳統的企業價值評估。這一塊,是必須有的。但是這還不夠,因為不管什麼產業,就算你技術附加值再高,還是“做加法”。
作為一個企業的經營者,應有企業的價值經營理念,即企業的價值最大化:雖然有時經營虧損,但市場價值認同你,看的是你將來的發展前景,不是你的現在和過去。為了企業價值最大化,必須利用資本市場的力量,推動產業資本的增值,企業的市場價值是在資本市場上由投資者來衡量,這個價位在成熟的資本和金融市場上是比較有規律的,我國的資本市場還未完全成熟,不管怎樣,我們投資時,把企業價值經營放在首位,具體產品經營我可以暫時忽略不計。
記者:站在一個資本國際化的跨國公司層麵上,你如何看待中國市場?
張:在中國市場上,我如果認為某一個產業能做得無限大,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就會考慮是自己做還是和別人合作,和國內企業合作還是跟國際企業合作,跟國際哪一類企業合作,現階段,我會選擇跨國公司。舉例子講,有些領域跨國公司急於進入,比如金融、保險、電信等,而我國政府又對其限製,規定經過5年的過渡期才允許外資進入,對這樣的市場,我會先不考慮這5年的經營利潤有多少,掙多少錢,這些都忽略不計,隻要我們能夠提前進入這些行業就可以了。
去年,我作為新華人壽保險公司的大股東之一,向瑞士蘇黎世保險公司、國際金融公司、日本明治生命保險公司、荷蘭投資銀行四家外資機構私募了24.9%股份。吸納股本的結果等於是我當初投資1元,現在收回5.25元,股本大大增值。另一方麵,國外公司進來,帶來的經營管理理念和與國際化市場對接的管理運作,附加值是無法估量的。當下跨國公司的運作都是資本國際化,資產變現和證券化,否則資本的增值能力幾乎沒有。比如一個企業做得不錯,但出售時沒人買,那就一文不值。
所以我們的思路是:最大限度地使資本國際化,資產證券化,股權社會化,追求企業經營的最大價值。
比如微軟在500強裏的經營規模不是第一,利潤也非第一,而股票每股市值270美元,價值最高。整個香港、泰國、韓國、中國台灣的資本市場的總和僅等於兩個微軟公司。我們的投資取向、投資理念就是:從產品經營升華到企業即商品,把企業當作商品來考慮,而不是把產品當商品,再從企業即商品升華到資本即商品。
問題是現在我們大多數企業還是用傳統的投資眼光做企業,從產品競爭方麵來考慮。當你把資本變成資產時(如買地),其實都是貶值的。雖然產品科技含量可能帶來增值,但是有限。隻有你的產業在國際上永遠是創造財富的朝陽行業,你的企業才有可能永遠有價值。
記者:我們知道,東方集團除了在國內的業務外,還在國外有多項投資,並是美國亞聯銀行的大股東之一,那麼要超越什麼樣的門檻,企業和你才跳到國際的主流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