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這個人是名武將,一聽頓時大怒。馬上下令全軍,準備攻打劉邦。這天晚上,項羽的叔父項伯又把這個消息透露給了劉邦。劉邦當時隻有十萬人馬,自知打不過項羽,便趁機拉攏項伯,攀做兒女親家。項伯一聽很高興,他主動獻計,讓劉邦第二天一早去鴻門,到項羽軍中謝罪,以消除雙方的誤會。

第二天,劉邦依計而行。他帶著很有名的謀臣張良和武將樊噲,還有一百多名騎兵,來到鴻門。劉邦一見項羽就說:“我和將軍同心協力攻打秦國,今天又在這裏見到將軍,真是不勝榮幸。但是,由於有小人從中挑撥我和將軍的關係,使將軍對我產生了誤會。我是特地來請罪的。”

劉邦這番話,使項羽覺得他這個人很真誠。有勇無謀的項羽竟然說:“那些話都是你手下的曹無傷說的。我哪能懷疑你呢?”於是,項羽設宴招待劉邦,席間有項伯、範增作陪。

範增是項羽的謀士,他早就看穿了劉邦的野心,決意要殺掉劉邦。在酒席上,他多次暗示項羽動手。但項羽這時已不打算殺劉邦了。

範增再也忍不住了,就走出帳外,把項羽的堂弟項莊找來,讓項莊進去敬一杯酒,然後就要求舞劍,趁舞劍時殺掉劉邦。項莊依計而行,敬完酒後就舞起劍來。項伯一看來者不善,也拔出劍來跟項莊對舞,處處保護著劉邦。張良見情勢不妙,找了個借口到營帳外,找到武將樊噲說:“現在情況危急。項莊表麵上是在舞劍,其真正的用意卻是要害沛公劉邦。”樊噲一聽急了,就獨自闖進了帳中,連門衛都被撞倒了。樊噲進去後,滿臉怒容。他責備項羽不該聽信讒言,加害於有功之人。說得項羽無言以對,就賜了酒肉,讓樊噲共同進宴。而狡猾的劉邦則假稱要上廁所,趁機溜回到自己的營中。

巷窄遇仇人——狹路相逢。

狹路相逢

道路狹窄,相遇時不易避開。出自宋·蘇軾《艾子雜說》。

古時候,營丘這個地方,有個讀書人,學問不高,但喜歡詭辯,常常把無理變成有理。

有一次,他來到艾子家中,說:“艾子,你是個大學問家,你能說說大車的下麵和駱駝的脖頸上,為什麼總掛個鈴子嗎?”

艾子回答說:“車子和駱駝的體積都很大,兩者如果在夜間狹路相逢,恐怕無法避讓,所以掛上鈴子,使對方在未相遇時先聽到鈴聲,就可以設法回避。”

營丘人反問道:“寶塔上也掛著鈴,難道也是因為夜間走路要設法回避嗎?”

艾子回答說:“這當然不是,而是另有原因。許多鳥鵲都喜歡在高處築巢,糞便撮得到處都是。塔上掛鈴,目的是為了驚散鳥雀,不讓鳥雀在塔上築巢,它怎麼能跟車子和駱駝之事類比呢?”

營丘人又爭辯說:“那麼鷂鷹的尾巴上也掛著一個小鈴,哪有鳥鵲會去鷂鷹的尾巴上築巢呢?”

艾子聽了哈哈大笑,說:“你這個人的思路太怪,太不合常理了!鷂鷹尾巴上裝有小鈴,是因為它出去捉鳥雀時,縛在腳上的繩子容易被樹枝纏住。尾巴上裝了小鈴,它的主人便能循聲找到它,怎麼能說為防止鳥鵲築巢呢?”

營丘人若有所悟,說:“唔!我懂了!我見到過大出喪,隊伍前麵的人手中搖著鈴,嘴裏唱著歌,過去我不知道這是為什麼,現在才知道是為了怕被樹枝絆住腳,但不知縛在那搖鈴人腳上的繩子是皮繩,還是麻繩?”

最後,艾子怎麼也忍不住了,他昂起頭,帶著譏笑的口吻對他說:“你胡扯些什麼!那搖鈴的人是給死者開路的,因為死者生前喜歡和人瞎爭,所以搖搖鈴,讓那喜歡瞎爭的死人開心一點罷了。”

巷子裏扛竹竿——直來直去。象的牙,駱駝的峰——生就的骨頭長成的肉。

象卷獅子——叫他威風掃地。

象棋盤上打仗——沒船也要過河。

象棋走在線路上——格格不入。

象牙筷子挑涼粉——哆哩哆嗦。橡皮釘子——不軟不硬。

橡皮棍子打人——不留印。

橡皮棍子打人——外傷好啦,內傷難治。

橡皮人——能軟能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