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何月下追韓信——愛才。

蕭何小傳

蕭何(?—前193)。漢初大臣。沛縣豐地(今屬江蘇省)人。曾為沛縣吏。秦末幫助劉邦起義。起義軍入鹹陽,他收取秦政府的律令圖書,掌握了全國的山川險要、郡縣戶口和當時的社會情況。楚漢戰爭中。推薦韓信為大將,以丞相身份留守關中,輸送士卒糧餉糧餉(xiǎnɡ):舊時指軍隊中發給官、兵的口糧和錢。支援作戰。後封侯,位次第一。他定律令製度,設計助呂後殺楚王韓信。所作《九章律》,今已散失。

論功排第一

漢高祖劉邦為平民時,蕭何多次以官吏身份保護劉邦。劉邦當亭長,蕭何經常幫助他。劉邦作為官吏去鹹陽服徭役,其他官吏都送給劉邦三百錢,唯獨蕭何送五百。

秦朝監察本郡的禦史與蕭何共事,蕭何常常把事辦得很稱職。蕭何去參加泗(sì)水郡文書吏的公務考核,名列第一。秦朝禦史想入朝進言征召蕭何蕭何堅決推辭,終於沒有入朝。

等到劉邦興兵為沛公,蕭何常常履(lǚ)行丞相職務督辦政事。沛公進入鹹陽城,眾將都爭相奔往收藏金銀布帛財物的府庫分東西,唯獨蕭何先收集秦朝丞相禦史的律令、圖書,並收藏好。沛公為漢王,任命蕭何為丞相。項王屠殺、焚燒鹹陽城而去。漢王所以能全麵了解天下的要塞位置、戶口多少、各地勢力的強弱分布、百姓的疾苦,都是通過蕭何全部收集到的秦朝的圖書檔案知道的。蕭何曾向劉邦推薦韓信,於是劉邦任命韓信為大將軍。

漢王率兵向東平定三秦,蕭何作為丞相留守收取巴蜀,撫慰喻告百姓,供給軍糧。漢二年,漢王與諸侯攻打楚地,蕭何留守關中,侍奉太子,坐鎮櫟(lì)陽。製定法令條規,設立宗廟、社稷(jì)、宮室、縣邑,總要上奏請示,漢王也都同意,準許辦理。即使來不及上奏,就酌情酌情(zhuó):斟酌情況。施行,漢王回來後再彙報,蕭何在關中統計管理戶口,水路運輸軍需,漢王多次棄軍逃亡,蕭何常征發關中士兵,總是補充缺額。漢王因此專門任命蕭何負責關中事務。

漢三年,漢王與項羽在京、索兩地之間對峙著,漢王派使者慰勞丞相。鮑生對丞相說:“漢王日曬雨淋,餐風露宿,卻多次派人慰勞您,是對您有疑心。我為您著想,不如將您的子孫兄弟中能打仗的都派去軍隊,漢王一定會更加信任您。”於是,蕭何聽從他的意見,漢王十分高興。

漢五年,已經殺了項羽,平定了天下,要論功行封。群臣爭功,一年多功級定不下來。高祖認為蕭何功最大,應被封侯,享有最多的食邑。功臣們都說:“我們這些人親身披甲上陣,多的打了一百多仗,少的也有幾十個回合,攻城略地,大小各不等。如今蕭何未曾有汗馬功勞,隻是舞文弄墨發議論,沒打過仗,反而位居我們之上,為什麼?”高祖說:“諸位知道狩獵狩獵(shòu):打獵。嗎?”功臣們說:“知道。”高祖說:“知道獵狗嗎?”功臣們回答:“知道。”高祖說:“狩獵時,追殺野獸、兔子的是狗,而發現蹤跡指示出野獸所在之處的是人。現在諸位隻能得到逃跑的野獸,是有功之狗。至於蕭何,發現蹤跡,指示出處,是有功之人。況且諸位隻是親身跟隨我,多的也隻是兩三個人。現在蕭何發動全族數十人都跟隨我,功勞不可忘啊。”群臣都不敢說話了。

列侯都已受封,等到奏請位次時,都說:“平陽侯曹參身負七十處傷,攻城略地功最多,應該排第一。”皇上已經委屈了功臣,多封了蕭何,排位次時沒有再次為難功臣,但是皇上心裏想讓蕭何排第一。關內侯鄂(è)君進言說:“群臣議論的位次都不對。曹參雖然有征戰略地之功,這隻是一時之事。皇上與楚軍對峙五年,常常是軍隊失散,士兵逃走,這種情況發生過多次,然而蕭何總是從關中派遣軍隊補充缺額,這並不是皇上下詔命令他做的,而關中的數萬士兵開赴前線,正好趕上皇上兵源困乏的危急時刻,這種情況也多次發生。漢與楚軍相持在滎陽多年,軍中沒有現成的糧食了,蕭何從關中運輸糧食,供給軍糧從不缺乏,陛下雖然多次丟失山東地盤,蕭何總是保全關中以待陛下,這是萬世之功。現在雖然沒有曹參等幾百人,對漢室有什麼損失呢?漢室有了他們也不一定能保全。為什麼要讓一日之功位於萬世功勞之上呢?蕭何第一,曹參第二。”高祖說:“好。”於是下令蕭何第一,賜帶劍穿鞋上殿,入朝可以不小步快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