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清平調三首(其一)(1 / 1)

李白

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台月下逢。

[賞析]

《清平調三首》是李白在天寶元年入長安城後供奉翰林時所作。李白是一位胸懷大誌的詩人,他接受了儒家“兼濟天下”的積極用世精神,表示要“奮其智能,願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希望能“濟蒼生”、“安黎元”、“安社稷”。他無疑會把這段供奉翰林的生活當作實現自己政治理想的極好機會。但事實恰恰相反,一方麵是由於唐玄宗僅僅將他看成文學侍從,並未真正予以重用;另一方麵由於權貴們對他側目而視、盡力排擠,使李白根本不可能在政治上有所作為。相反,他在皇宮中除奉命起草一些類如《和蕃書》、《出師詔》的詔誥外,還作過《宣唐鴻猷》那樣的歌功頌德的作品,又應詔寫過一些描寫宮中行樂生活的詩文,如《泛白蓮池序》、《宮中行樂詞》及《清平調三首》等。實際上這反映了李白思想中庸俗的一麵。

然而,有的論者卻認為,李白的《清平調三首》在讚美楊貴妃的同時,暗中還寓有諷意。據宋樂史《李翰林別集序》載,宦官高力士為報複李白讓他脫靴的恥辱,曾向楊貴妃進讒,說李白詩中的趙飛燕指的就是楊貴妃,因為趙飛燕出身微賤,後來又被君王廢為庶人並自殺,所以李白在詩中將楊貴妃比作趙飛燕是居心叵測。今人喻守真的《唐詩三百首評析》沿用以上兩說,認為“太白此詞,名花與妃子共詠,雖竭力揄揚,而意成諷諫。一時興到筆隨的絕妙好辭,其中以飛燕比太真,不料日後竟為人所謀孽讒構,終於落拓以死。才人不遇,可為浩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