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名人名文精典集錦(5)(3 / 3)

賞讀

此文不顧流俗,抗顏為師,其勇氣可嘉;另外文章也寫得偉岸不凡。它首先完整地揭示了“師”之任務是”傳道“、“授業”、“解惑”,同時深刻指出“人非生而知之者”,因而必須從師學習。列舉正反麵的事例層層對比,反複論證,最後得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的結論,與首段“無責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相呼應。全文篇幅雖不長,而涵義深廣,閃耀著真知灼見,結構謹嚴,脈絡清楚,又有錯綜變化之妙。但作者在論述這一問題時,又不流於簡單空調的說教,而是列舉正反麵的事例層層對比,反複論證,最後得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自先後,術業有專攻”的結論,與首段“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相呼應。第二段寫得尤其精彩動人。這一段開始,未說先歎:“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這兩句,乍看似無出奇處,實則有力,文起波瀾,滯澀無存。這兩句往下,作者一連安排了三層對比,對士大夫們不重視師道的愚昧行為進行挑評和諷刺,筆端飽含感情,發人深省。

陋室銘——劉禹錫

題解

本文描寫了在遠離塵世紛擾,“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的一個簡陋居室裏,作者與一班文友縱情唱和、自得其樂的生活情景。

原文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孔子曰:“何陋之有?”

譯文

山不在於高,有神仙就會出名,水不在於深,有龍就會顯得靈驗。這是一間簡陋的房屋,隻有我的美德遠近聞名。綠色的青苔爬上台階,青青的草色映入門簾。在屋裏說笑的是些大學問家,來來往往的沒有無知識的人。在這裏可以彈奏樸素無華的琴、可以閱讀用泥金書寫的佛經。沒有音樂來擾亂聽覺,沒有公文案卷使身子勞累。好似南陽諸葛亮的茅屋,又如同西蜀揚子雲的亭子。孔子說:“這有什麼簡陋的?”

賞讀

《陋室銘》以寥寥八十一字,譜出一曲陋室頌歌,流芳千載。開頭以山水起興,仙龍一經點出,陋室主人情趣即顯,讀者則已入佳境。隨之而來,苔綠草青,是淡雅之色,又是生機勃勃之景;弄琴讀經,從容之態可掬,閑逸之致堪羨;諸葛廬、子雲亭,含著引古代高士為同調的自豪;以孔子雲作結,則表示對最高道德規範著意追求的堅定信念。文中有譬喻,有對比,有白描,有隱喻,有用典,句句如金石擲地,又自然流暢,一氣嗬成,曲雖終而餘音不絕,意更綿遠。

《陋室銘》乃作者積極參加政治鬥爭失敗後而又不願與權貴同流合汙的產物。作者本是個企圖在政治上有所作為的人,從在朝廷擔任監察禦史到身居陋室,自然是苦衷難言。作者在《陋室銘》中思想矛盾也依稀可見:一會兒說“閱金經”“無案牘之勞形”,一會兒又將自己所居陋室比作“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看得出作者乃不甘寂寞。

全文短小精悍,氣韻蕭散,並運用了對仗、借代、引證等多種表現手法,暢達雋永,饒有豐姿。讀來琅琅上口,猶如脫口而出,毫無矯揉裝束之態,充滿了音樂美,千載之下,傳誦不衰。

捕蛇者說——柳宗元

題解

本文是柳宗元被貶為永州司馬後寫的。文中通過三代以捕蛇為業的蔣氏一家及其鄉鄰的悲慘境遇,控訴了唐中葉後,朝廷和官府對人民超經濟掠奪的罪行,表達了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說”是一種文體,或發表議論,或記敘事情,或夾敘夾議。

原文

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觸草木盡死,以齧人,無禦之者。然得而臘之以為餌,可以已大風、攣踠、瘺、癘,去死肌,殺三蟲。其始,太醫以王命聚之,歲賦其二,募有能捕之者,當其租入。永之人爭奔走焉。

有蔣氏者,專其利三世矣。問之,則曰:“吾祖死於是,吾父死於是,今吾嗣為之十二年,幾死者數矣。”言之貌若甚戚者。餘悲之,且曰:“若毒之乎?餘將告於蒞事者,更若役,複若賦,則何如?”蔣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將哀而生之乎?則吾斯役之不幸,未若複吾賦不幸之甚也。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鄉,積於今六十歲矣,而鄉鄰之生日蹙。殫其地之出,竭其廬之入,號呼而轉徙,饑渴而頓踣,觸風雨,犯寒暑,呼噓毒癘,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與吾祖居者,今其室十無一焉;與吾父居者,今其室十無二三焉;與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無四五焉,非死而徙爾。而吾以捕蛇獨存。悍吏之來吾鄉,叫囂乎東西,隳突乎南北,嘩然而駭者,雖雞狗不得寧焉。吾恂恂而起,視其缶,而吾蛇尚存,則弛然而臥。謹食之,時而獻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盡吾齒。蓋一歲之犯死者二焉。其餘則熙熙而樂,豈若吾鄉鄰之旦旦有是哉!今雖死乎此,比吾鄉鄰之死,則已後矣,又安敢毒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