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括代替廉頗後,把原來的章程盡都改了,撤換了許多軍吏。秦將白起聽到這些情況,派出一支奇兵,假裝敗走,斷絕了趙軍的糧道,把趙軍分割為兩部分,趙軍軍心渙散。四十多天,趙軍饑餓難當,趙括便親率精銳部隊與秦軍搏鬥,秦軍射殺趙括。趙括軍隊大敗,數十萬大軍於是投降秦軍,秦軍把他們全部活埋了。趙國前後所損失的兵員共四十五萬。第二年,秦軍包圍了邯鄲,達一年多,趙國幾乎無法解脫。幸虧靠楚、魏諸侯來救援,才得以解除邯鄲之圍。趙王也因趙括的母親有言在先,終於沒誅殺她。
邯鄲解圍五年後,燕國聽從栗腹的計謀,說:“趙國的丁壯都死在長平了,他們遺留的孤兒還未長大成人。”便發兵擊趙。趙使廉頗率兵還擊,大破燕軍於鄗地,殺栗腹,於是包圍了燕國。燕國割讓五座城邑請和。越國於是同意了。趙國把尉文地方封給廉頗,讓他作信平君,擔任名譽相國。
當年廉頗被免職從長平歸來,失勢之時,原來的門客全部離去了。等到再被任命為將,門客又都回來了。廉頗說:“你們都走吧!”門客說:“哎呀!你的見識怎麼這樣陳舊呀?天下朋友相交就象市場交易,你有勢,我就跟從你;你無勢,我就離開你。這本是通常的道理,又有什麼怨恨呢?”過了六年,趙國讓廉頗攻打魏國的繁陽,攻取了它。
趙孝成王死,兒子悼襄王繼位。派樂乘代替廉頗,廉頗發怒,攻打樂乘,樂乘逃走。廉頗於是投奔到魏國首都大梁。第二年,趙國就用李牧為將攻打燕國,攻取了武遂、方城。
廉頗居住大梁時間久了,魏國不能信用他。趙國因多次被秦兵困擾,趙王想再次起用廉頗。廉頗也想再為趙國效力。趙王派使者探視廉頗是不是還可以任用。廉頗的仇人郭開多用錢財賄賂出使的人,叫他誹謗廉頗。趙使者見了廉頗後,廉頗為了表示自己健壯,一頓飯吃了一鬥米,十斤肉,披甲上馬,顯示自己還可任用。趙使者回來報告趙王說“廉將軍雖然老了,飯量還好,但和我交談,一會兒的功夫拉了三次屎。”趙王認為廉頗老了,終於沒有召回廉頗。
楚國聽說廉頗在魏國,悄悄地派人迎接他。廉頗竟當了楚將,但沒有什麼功勞,說:“我想指揮趙國士兵”。廉頗最後死在壽春。……
太史公說:知道將要死去,必定會更加英勇,去死並不難,難的是如何對待死。當藺相如手持玉璧,眼瞟著柱子,以及嗬叱秦王左右的時候,充其量不過是被處死而已,但一般人有的因膽怯而不敢這樣做。相如竟能奮其勇氣,威懾敵國,退讓廉頗,名重泰山,他對於智和勇,可以說是兼而得之了。
賞讀
“列傳”與“本紀”不同。它沒有結合人物編年記載大事的任務。可以有相對的自由。根據描述傳主的需要,重點選材而加以組織。司馬遷在廉藺二人的合傳部分,隻集中選取了“完璧歸趙”、“澠池會”、“將相和”這三個故事,以表現藺相如智勇雙全、顧全大局的形象。這三個故事生動而典型。因為它們都是關係趙國榮譽、尊嚴和命運的大事。前兩個故事頌揚了他在對外鬥爭中,麵對強敵,臨危不懼,不辱使命,維護國家尊嚴的功績。後一個故事則表現他在處理內部關係上,顧大局,識大體,不計私仇,忍辱含垢的高尚精神。
在寫作上,因為是合傳,文章開頭為雙起,分別交代二人身世,可見作者安排組織之縝密。又如寫相如出場,經過層層鋪墊,才出台亮相。而一旦亮相,就使決策與出使這兩大難題迎刃而解。不出則已,一出驚人,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
“將相和”這個故事,尤覺意義深遠。一介武夫的老將廉頗,對藺相如徒以口舌為勞,位置卻在立有攻城野戰之大功的自己之上,忿忿不平,宣稱“必辱之”。藺相如則百般避讓。他知道,兩虎相鬥,必有一傷,內訌不利於國。應“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老將軍終於被他大義為國的高尚精神所感動,負荊請罪,二人成為刎頸之交。他們這種愛國精神和崇高品格,今天仍是極有生命活力的典型教材。蘇武傳——《漢書》
題解
漢武帝對匈奴的討伐戰爭中取得了三次具有決定意義的勝利,時間為公元前127年、前121年、前119年。匈奴的威勢大大削弱之後,表示願意講和,但雙方矛盾還是根深蒂固。所以公元前100年,蘇武出使匈奴時,卻被扣留,並迫使他投降。《蘇武傳》集中敘寫了蘇武出使匈奴被扣留期間的事跡,熱烈頌揚了他在敵人麵前富貴不能淫,貧賤不使移,威武不能屈,饑寒壓不倒,私情無所動的浩然正氣,充分肯定了他堅毅忠貞,大義凜然,視死如歸的民族氣節。
原文
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並為郎,稍遷至移中廄監。時漢連伐胡,數通使相窺觀。匈奴留漢使郭吉、路充國等前後十餘輩。匈奴使來,漢亦留之以相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