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名書名文精典集錦(25)(2 / 3)

晏子做了齊國的宰相,一次外出,他車夫的妻子從門縫裏偷看他的丈夫。她的丈夫替宰相駕車,坐在車蓋下邊,鞭打著四匹馬,意氣昂揚,表現出非常得意的樣子。車夫回家以後,他的妻子就請求離去。車夫問她為什麼。妻子說:“晏子身長不滿六尺,卻做了齊國的宰相,名聲顯揚於諸侯。今天我看他出來,意誌深遠,常常流露甘居人下的情態。現在你身長八尺,卻給人家當車夫,但看你的心意卻自以為滿足,因此我要求離去。”從此以後,她丈夫就變得謹慎謙虛了。晏子感到奇怪,就問他,車夫如實作了回答。晏子推薦他做了齊國的大夫。

太史公說:“我讀管氏的《牧民》、《山高》、《乘馬》、《輕重》、《九府》,以及《晏子春秋》,書中說得詳細極了。看了他們所著的書以後,還想了解他們的所作所為,因此,編寫了他們的傳記。至於他們的著作,世上已有很多,所以不再論述,傳裏隻講述他們的軼事。

世人都說管仲是賢臣,但孔子卻輕視他。難道是因為周室衰微,桓公既然很賢明,而管仲不勉勵他去謀求王道,卻輔佐他完成了霸業嗎?古語說:“幫助發揚君主的美德,糾正他的過錯,所以上下就能互相親近。”說的就是管仲吧?

當晏子伏在莊公屍體上痛哭,盡到為臣的禮儀以後,才肯離去,難道這是所說的“見義不為,就是沒有勇氣”的人嗎?至於他的直率的規勸,冒犯君主的威嚴,這就是“在朝廷上要竭盡忠心,下朝則反省補救過失”的人啊!假若晏子現在還活著,我就是替他執鞭效勞,也是我喜歡和羨慕的事。

賞讀

《管晏列傳》在寫作上有一個很大的特點。這在文章最後的讚語中說得非常清楚。“吾讀管氏《牧民》、《山高》、《乘馬》、《輕重》、《九府》及《晏子春秋》,詳哉其言之也。既見其著書,欲觀其行事,故次其傳。至其書,世多有之,是以不論,論其軼事。”因為管、晏二人的成就大家都知道,因此在“次其傳”時重點放在“論其軼事”。這種安排,可謂恰到好處。如果把大家熟知的內容加以絮叨,毫無意義;而遺聞軼事,正可讓這個輪廓性的形象添注生動的內容,使之有血有肉有感情。這種寫法,很值得效法。

司馬遷在寫這篇列傳時,筆鋒常常抉帶著自己的感情,慨然言之。大家知道,司馬遷遭李陵之禍被定為腐刑。他如果有錢,按當時法今是可以用錢來贖罪的。可是,他家貧無力辦到。而他的朋友們在這關鍵時刻,也都考慮各自的身家性命和仕宦前程,不肯伸出救援之手。最後不得不“就極刑而無慍色”,為了他那偉大的理想——完成《史記》的寫作而“隱忍苟活,幽於糞土之中而不辭”。受的迫害愈殘酷,反抗者的戰鬥精神也會愈堅強。其發之於筆墨的思想感情,即使是寫曆史人物,也必定會傾注其中。《管晏列傳》就是七十篇列傳中突出的一篇。你看他,寫管仲,卻以濃重的筆墨同時寫鮑叔。寫管仲也就是寫鮑叔:“鮑叔不以我為貪,知我貧也:……鮑叔不以我為愚,知時有利不利也;……鮑叔不以為我為無恥,知我不羞小節,而恥功名不顯於天下也”。一層層排比如江河直下,使抒發的感慨形成無限氣勢。最後總結二句:“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讀者試與《報任安書》中有關章節對照,就可以體會出司馬遷確是含著眼淚來為管晏二人立傳的。

屈原列傳——《史記》

題解

本文是《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中有關屈原的部分,其中刪去了屈原的《懷沙》賦。這是現存關於屈原的最早的較完整的史料,是研究屈原生平的重要根據。

屈原是我國曆史上偉大的浪漫主義愛國主義詩人。他生活的時代大約是公元前340年至前278年間。當時七國互相攻伐,爭相完成統一霸業。屈原生活在楚王朝沒落和衰敗的時期,他為了楚國的利益,多次進諫卻得不到楚王和權臣的支持,反而屢遭排擠迫害,最後滿懷憂憤投汨羅江而亡。

司馬遷在《屈原列傳》中著力寫屈原,實際上也是在寫自己,字字句句,滲透著自己的悲憤和激情。前人曾評論說:“史公作屈原傳,其文便似《離騷》。婉雅淒愴。使人讀之,不禁唏虛欲絕。要之窮愁著書,史公與屈子,實有同心。宜其憂思唱歎,低回不置雲”。

原文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為楚懷王左徒。博聞強誌,明於治亂,嫻於辭令。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與之同列,爭寵,而心害其能。懷王使屈原造為憲令,屈平屬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見而欲奪之,屈平不與,因讒之曰:“王使屈平為令,眾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為‘非我莫能為’也。”王怨而疏屈平。